分节阅读 450(2 / 2)

但范仲淹与韩琦才来朝堂,诸事没有弄清楚之前,十分安静。

这是黎明的前刻,越是安静,后面越是轰烈

这时,开封下了一场雨。

五月戊子深夜,人们多已入睡,忽然天上响起几声雷声,赵祯匆匆忙忙从床上爬起来,连衣服都来不及系上,站在殿外望着天空喃喃祈祷。不一会儿雨落,赵祯衣服全湿,太监拉他进去也没有拉动,先是舞蹈,然后遥望天空再三拜谢,直到雨稍停,才进了寝殿。

第二天辅臣称贺,赵祯也喜不自禁,说道:“天久不雨,朕每焚香上祷于天,昨晚寝殿中忽闻微雷,匆匆戴起冠带,露立殿下,一会雨至,衣皆沾湿,直到雨霁,再拜以谢,方敢升阶,自此尚希望槁苗可救也。”

章得象说:“非陛下至诚,怎能天应若此”

赵祯道:“原来朕想下罪己诏,罢乐减膳,又恐近于崇虚名,不如夙夜精心密祷为佳。”

这句话认真的听,越发让人觉得很悲情。

我下罪己诏,将过错揽于我一人身上,可一封诏书说明什么呢是揽还是在推卸责任谦卑如此

至少这一刻,郑朗觉得赵祯十分悲情。若是以后陆续降雨倒也罢了,关健没有降,不但是今年,几年还会有,旱涝灾害,黄河再三决堤,加上几子先后夭折,困惑着赵祯的一生。以至赵祯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临终前几年神经都有些混乱。

他忽然伏下,冲几位宰相深施一个大礼,说道:“诸位相公,我有一事相求。”

心中一直犹豫不决,麻烦太多,改良免役法都带来严重的消极因素,不由让郑朗一直迟疑着,不想变动。直到这时,他才下定决心,至少要做点什么。

章得象等人立即说道:“行知,你想说什么请说,不用施此大礼。”

都是宰辅,受不起。

“为了陛下,为了这个江山社稷,黎民百姓,我心中有一些想法,但落实下去,会有纷争,请诸位相公助我一臂之力。”

第四百五十四章机遇

“你说吧。”赵祯说道。他不感到好笑,脸色很沉重,这牵扯到一个严重的问题,做事的艰难。

“陛下,诸位相公,水土恶化,北方以后会多灾多难,稍一缺水便成大旱,水一丰盈,立成河患,灾害最关健便是粮食,想解决粮食必须解决两个问题。”郑朗徐徐说道。

为什么赵祯朝遗留了大量问题,不是君臣不努力,即便有党争,在赵祯阴柔手段控制下,一直不严重。主要原因赵祯碎步式的改革,没有将种种弊端提到控制,还有便是恶劣的灾害。

比如旱灾。还有呢,四年后江南阴雨绵绵,从三月下到九月,下得君臣都昏了头。江南雨水下得不停,北方却滴雨不见,一方在大涝,一方在大旱,全国粮价疯涨。米价从四百文一石涨到一千五百文,但成就了一个人。

王安石于鄞县以每石三千文价收购,一时间宁波境内民怨鼎沸,米商们则欢呼雀跃,大发其财。很知趣,许多人送来金银,对此王安石来者不拒,一一收下,有的人不送,王安石还派人催讨,但没有进入私人腰包,全部进入库房。

许多人不懂,可随后便看到王安石的用意,由于陕西连年大旱,朝廷赈济多年,虽不战,国库也空虚,江南雨灾也无力援助,第二年三月米价涨到五千文一石,还有价无市。再看鄞县,因为有利可图,商人纷纷将米贩到鄞县,粮食越积越多,供大于求,商人不能再运回去,只好就地降价销售,米价渐渐降到一千五百文一石。虽然老百姓将多年积蓄消耗殆尽,但储存了大量粮食,对于无力买粮的人家,王安石便用送来的贿银救助。第二年春天江南到处是饥民,鄞县却成了一个世外桃源。由此王安石声名大振。

不用记得其他繁杂的史书,只要记住这一史料,便能知道未来天气的恶劣。

但现有一个有利的因素,因为江东圩的大肆开发,虽然分圩田的事吵了很多年,时至今天,仍然在吵闹,但实打实的新增加四五十万顷高产田。也解决不了问题,粮食增加,人口增加,迟早这一优势必然耗尽,可在这几年间,依然存在优势。

有了这个基础,便是郑朗下面方略的依据,继续说道:“大旱常伴随着蝗灾,想要蝗灾拒绝,仅靠蝗灾时捉杀是不够的,只有从源头扼杀,深耕。干旱气候、水土破坏导致土壤沙化与盐碱化,是蝗虫生长的温床。辅助手段是绿化,芦苇是蝗虫喜欢吃的食物,但高地大肆种植豆类、苜蓿,低洼处育苇、封育部分草场,使绿化达到七成以上,蝗虫又将失去产卵之地。”

说这一条,君臣大多数傻眼睛,不懂,只能听郑朗忽悠。

“然不大可能,滩涂荒山盐碱地百姓不愿意去种植无用的芦苇,更不愿意主动保护山林草场,若朝廷动援,所需不菲,非是朝廷财力所能承担。诸多官吏又会借机鱼肉贪墨,图惹纷争。只有一法,深耕,将泥土翻开,经酷冬寒杀虫卵,减少蝗虫灾害。想深耕便需要大量牲畜。北方实有地臣估计从淮河向北大约在两百五十万顷,大牲畜最少需一百五十万匹。但实际这一数量不足一半,牲畜少,人力拉犁耕得浅,即便有牲畜为了节约牲畜之力,也是浅耕。因此朝廷要下诏书鼓励百姓饲养繁育耕地的牲畜,比如耕地牲畜不得宰杀,不得征税,官府不得借用官马官牛谋利,育有崽畜奖励五百文钱。不用多,二十年后,牲畜数量便会激增,五十年后牲畜数量会翻上一番,此不仅是为了蝗虫,也是为了千秋计。”

真的用费不多,纵然奖励,一年北方也不会出现十几万头畜崽,所需费用仅几万贯,养一个八贤王的钱便够用了。麻烦的是官牛官马,但这个收入也不会很高,顶多二三十万贯。只是因为妨碍一些贪吏的利益,实施后,会出现一些争议。

但不仅是对付蝗虫,一旦北方真拥有了一百五十万头以上的大牲畜,那么会增加许多粮食产量,说它是千秋计一点也不为过。

晏殊问了一句:“那么官马与官牛怎么办”

“朝廷设官马官牛本是为了防止佃农为主客剥削,轻税于民,但现在相反,官府剥削起来比主客更厉害,有的地方官牛死了,还要百姓陆续承担牛税。我初至太平州时,广德军一年征佃农一贯牛税,一贯在江南可买两石多粗粮,能养活一个半人,普通贫困百姓的婚嫁也不过三四贯钱,三四年时间,一个婚嫁的费用便被官府剥削。朝廷要这个钱用来做什么这是所谓的爱民”

郑朗来到朝堂后,很少发言,只是在与赵祯私下会谈时说了一些弊端,但很少提出建议。这是他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进谏,也没有说什么大道理,可句句皆透着浓浓的务实作风。

晏殊不能言。

“官牛与官马也是朝廷的一个弊端,虽危害不大,可朝廷获利少,颇惹一些民怨。不如将它售之,逐一以公正的价格逐年售出,几年后除了少数必须所在保留外,耕马耕牛全部交还给百姓,无论是主客还是佃农,虽多涌向主客,然而主客也要留着佃农耕种,牛价若高,租子又重,佃农不服,必然逃亡。朝廷又不象唐朝那样,将佃农禁于主客之家,不杜绝佃农流动,那么让他们完成自我调控,朝廷又不担待骂名,何乐而不为否则官府一直以图官马牛谋利,官吏本身便不想鼓励百姓拥有牲畜,种种条例则会成为空谈。”

“准”赵祯忽然说道。

这仅是朝廷的一个小小麻烦,收入也不高,若不准,也没有办法改革下去。

既然赵祯说准,晏殊更不能作声,章得象问:“第二条呢”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