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40(2 / 2)

“属下没敢撒谎,说相公也给了我四本书,我一直在看。”

“范仲淹如何说”

“他问了我是那四本书,我说是春秋三册左传、公羊、谷梁,孙子兵法,还有相公你批注的论语与尚书。范公让我将这几本书拿给他看,然后指着相公的两个批注书册说道,狄青,你可知道,这两本批注价值几何属下说不知。范公笑着说,郑行知的字是论个卖的,况且是他的读书体得,这两本册子就会价值几千金。”说到这里,狄青忽然伏在地上,颤着声音道:“相公,属下以前鲁莽无礼,请相公勿得怪罪。”

郑朗给他,他也就接了,淡淡说了声谢。

以前一直在社会的底层挣扎,到了西北,又游走在生死的边缘,哪里想到这么多

“你起来,没有范仲淹说得珍贵,而且你有很好的军事天赋,有情有义,包括你脸上的刺字,我也听说,是你看到你哥哥有妻有子,替他顶的罪过。不要说不值千金,就是值,但也没有送给你更值。”

“郑相公”

“不要多说,我将它给你,是想国家多一个人才。”

“郑相公,我一定报效皇上,忠君爱国。”

“好。来此,我说几件事。”

“请相公吩咐。”

“不要拘束,我反而不喜。前来,第一是从你手中再调一千精兵。”

元昊退走后,朝廷陆续的将士兵拨过来,主要军队几乎集中在镇戎军境内。元昊连破数寨砦,要重将修葺完善。还要增加一些寨砦,需要人力,需要军队拱卫修葺过程。而泾原路主要前线所在,正在镇戎军,其次是顺德军,再次是原州,泾州与渭州几乎位于后方。

因此,赵珣增兵,必须从镇戎军调拨,郑朗调动一千军队,也要从镇戎军调拨。

这一过程直到所有寨砦修建完毕,兵力才分散于各处。

“遵令。”

“还有寨砦的事,你认为要增加多少寨砦,从哪里着手。”郑朗说道。

还得交给内行人。

“郑相公,属下也想禀报。”

“是什么”

“泾原路与延鄜路有所不同,泾原路境内也有山,但从六盘下来后,比较平缓,不象是延州,陕西与贼交界三路,延州地理位置最佳,其次环庆,最末是泾原。百姓又次之。延州与环庆有许多汉人百姓,比较容易管理。虽然延州北边多羌蕃,但让元昊带走大部李士彬的属下各族,邻近的党项诸大族与元昊有世仇,故无二心。然而镇戎军与顺德军境内诸族”

“说得好,至于各族忠心问题,我来解决,你说地形。”郑朗道。

其实顺德军与镇戎军诸羌问题始终没有真正解决,以至于后来宋朝为了后方安宁,不得不也广布兵,设立寨砦看护这些羌人。

“属下认为多设砦寨是下策,想要寨砦拱卫成铁壁,纵然朝廷派来许多军队,数量仍然不够,会被元昊逐而破之。但不设寨砦又是不妥,元昊大部前行,兵力最少会达到七八万以上。没有寨砦阻挡,会畅通无阻的南下,渭秦立即暴露在敌军手中。想阻挡,我朝多是步军,速度不够,不能及时调出所有兵力,与之对抗。就是能调出,多半也是元昊疑兵之计,放慢速度,故意让我军追上,进行设伏歼灭。”

郑朗眼中闪出一道惊喜。

狄青肯定不会开金手指,可是这一番话正好中的。

“属下也不知如何是好,只是粗选几处要冲之地,重新修建了几个寨砦,让每一寨砦有一定的兵力。”

“做得好,我也是这样想的。我前来还有一件事,想问你。”

“请问。”

“我在军中看到许多老兵,有的人居然白发苍苍,你说说看。”郑朗昨天看到后,心中产生许多想法。

按照常理,军队士兵数量越多,心中越是安全。

比如泾原路,七万兵力都不能保证所有寨砦在元昊大军到来之时,守卫好寨砦的安全。

所以接到朝廷诏书后,各边境将领都将弓箭手充入军队,保持军队数量。

这是不对的。

郑朗当时想到四个字,精兵简政。

自己不做改变,葛怀敏将会输得很惨,他调动了多少军队,七万

几乎将泾原路所有军队调拨一空。

朝廷在泾原路也只有七万军队,还有,有弓箭手,与当地的蕃兵。大约还有一两万人,也是元昊到达渭州后,看到城头上有许多士兵的兵源。其实各将领将弓箭手正式充入军中后,再加上朝廷七万多军队到来,有可能现在泾原路能组织出来十万大军。

不过定川砦大败后,拱卫渭州可以,却没有拦截的军队,于是元昊畅通无阻的南下,直到长安城郊。

为什么任福与刘平一万左右军队给予元昊重创,葛怀敏七万军队,败得如此之惨

郑朗心中琢磨,是不是因为这些士兵有的是混入军中,不想退休混饭吃的老卒,还有一些是朝廷强行征调过来的新兵,导致整体战斗力下降。

如果是那样,宁肯军队少一些,也要将这些士兵遣送回去。

这会非常麻烦的,让这些士兵退伍,要花不少退伍费。正式收纳一些勇猛有马的蕃羌进入军中,会增加军队的实力,骑兵数量,但朝廷中那些大佬未必会放心。

一个安史之乱,让这些文臣草木皆兵,谁都说服不了。

简单的将想法说了出来。

狄青沉思,最后说:“属下认为郑相公所言为善。但是兵战凶危,谁愿意呆在前线郑相公若要大规模遣返,整个军队军心会动摇之。”

和平年代,多数人愿意呆在禁军里面混日子,一直混到老死。

但是战争到来,有生命危险,况且西北不象京城,十分艰苦,那一个愿意留在前线特别是从河南准南各州府调来的士兵,问他们愿不愿意回家,一百个人至少有九十九个人回答,愿意回家。

郑朗要的是精兵,那来的精兵。

如今西北的军队达到几十万之众,真正精兵有可能不足两三万人。

想要防守,还得以军队数量取胜。

故此狄青有些言。

他将自己当作郑朗的人,才说的。否则一个武将身份,这样的事,你有什么权利发话

郑朗一呆,过了大半天才说道:“我来拟一道草令,边境四路军队中年满四十五岁以上者,一律遣返回家,除四路外内陆年满四十以上者,也一律遣返回家。”

孔夫子说四十不惑,是指人到了四十岁后,思想成熟,没有什么迷惑的了。

这是指思想,但身体从四十岁开始,逐步老化。

老兵不是一无是处,有的老兵富有战斗经验。

关健宋朝和平几十年,有几个富有战斗经验的老兵存在

这些老兵身体僵化,体力下降,就算让狄青训练,也练不好。而且这一比例不会多,整个军队中不会占到百分之五。

军队数量下降不厉害,安置退伍费也不会花费多少钱帛。

还有一批人,也会影响战斗力,比如身体瘦弱者,有的人是营养不养造成,多数人是天生使然,这样的人再训练,也练不出强卒。

家中有妻儿老小者,牵挂太多,特别是强行征募过来的新兵,战斗时会想方设法保住自己生命,一个怕死的士兵,能打好仗么

两部分人一旦剔除,会剔除许多,最少会占到现在的军队三成以上。

然而听了狄青的话后,郑朗不敢动。

郑朗又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