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除了这件案子,别无他因。郑朗能想到,富弼也能想到。
郑朗摇了摇头。
“这群奸人,胆真大。”
“怕不是胆大,是事情大。”
接着提问那个艺人,也没有问出什么。但郑朗为了防止万一,继续将他关在牢房里。然后回到家中,崔娴在哭,是她自己亲生的血肉,怎能不担心。
奶娘跪在门口,郑朗将她扶起来,说道:“你起来吧,与你没有多大关系。”
四儿弱弱地说:“奴错了。”
“错什么,出了问题想办法,不是追究谁对谁错,象那一年的灾民,那是大事,大者为国,这是家事,小者为家。”坐下来看着墙壁上的杭州地图沉思。
忽然将王原喊了进来,对他低声吩咐了几句。王原出去。
崔娴在边上听着听着,眼睛亮起来。
但是郑朗在沉思,这倒底是谁呢若是真正的大户,可以通过种种手段进行扑买,这是正大光明的抢钱,不需要担着砍头的风险。而且绑架了自己女儿,事情不大也大了。
是开了一个恶例,试问那一个官员没有妻儿老小,就是在余杭盛度的盛家,也未必有这胆量。
也犯不着。
一夜一家人没有睡好,天刚一亮时,吕公弼派衙役送来一封信,信上的内容很简单,启禀杭州府尹、钱塘知县,郑小娘子扣于草民之手也,草民斗胆用之换八人耳,午时会于昌国粟港,逾期不至,汝等当悔之莫及。然后是八人名单,无一亭户,有两人是杭州的私盐贩子,其余六人全是各个小吏。
但关健是时间。
昌国便是后来的舟山,粟港是昌国群岛西边较大的金塘岛上发展起来的一个小镇。
现在是月尾时分,钱塘江开始下潮了,若想在午时赶到粟港,必须现在就将人带上船,跟着潮水东向,不然来不及。
不一定这八个人全部知道消息,可自己想提审,也没有时间。除非拼着女儿不要了。
地点也好,钱塘江变化很大,舟山群岛变化则不大,这一带在明朝时,曾一度成为倭寇的大本营。只要将人换回后,能很快得以逃脱。
这人是本地人,潮水必然熟悉,地形也会熟悉,否则怎么能走私私盐
“走。”郑朗看到信后,说道。
来到钱塘县衙,询问地看了吕公弼一眼,吕公弼点了一下头。郑朗心中略定,然后问道:“这封信从何而来的”
“是今天早上衙役发现的。”吕公弼答道,他同样很恼火,这群奸人,还真无法无天了。
郑朗也没有多说,不往县衙里塞,难道往自家门里塞,不出这事能塞起来,出了这事,家中怎么可能不会戒备。吩咐衙役将名单上的八人提来,押上了船。
正好是下潮之时,郑朗带着衙役押着犯人上了船,吩咐开船。
来到杭州这么长时间,还是第一次在钱塘江里乘船,越向东去,钱塘江口越大,两岸渐渐成了隐隐的直线,水色空濛,郑朗也没有看的心思,坐在船上想着这件案子的后续影响。
无论怎么想,心中很愠怒,甚至他隐隐感到主谋者也参加了其大会,自己都说了不会刻意牵连,为何非要将事情闹大
渐渐地船飞快地到达海口。
能看到蔚蓝色的大海,来到宋朝时,还是第一次看大海。可船上的衙役一个个握紧了手中的兵器,到了这里,真正的三不管了。虽然朝廷在岛上设县,还设了一个盐监,管辖能力很有限的。
郑朗道:“诸位,勿要担心,此人就是我们州府的人,害怕我得到口供,所以恐吓本官将人犯交给他们。即便有人手,也不会多。”
除非他想谋反差不多。
能用的无非就是一些亲信,还有一些不要命的盐贩子,盐贩子也要亲信,不然事情会迟早泄露出去,想多都多不起来。郑朗将原因说了出来,诸人一颗心乃定。
午时时分,准时来到粟港,但郑朗没有将船停到边上。他是杭州知府,这里是明州地界,不靠岸就不算越界,大海上说不清楚。也是掩耳盗铃的做法,但能堵一堵言官的嘴巴。为了让对方确认,郑朗又掏出昨天夜里江杏儿与四儿连夜抢绣出的一面旗帜,上面两个大字,一个杭,一个郑字。让衙役将它升到桅杆上,然后下锚,等候对方出现。
郑朗又向岸上看去,岸边也停着一些船只,大多数是渔船,还有少数是商船,有的渔民好奇地看着他们。接着就是岛岸,这一段的岛屿正好形成了一个小内弧形,又有一个明显的陡坡,于是让百姓改成了小港口。上面有两百来户人家,大约就是粟港镇。
临近港口的地方有一座茶棚,还有一个小酒肆,里面坐着一些食客与茶客,但人数不多。再远处便是大片的青山,上面长满了树木。
杨九斤担心地问:“大郎,他们会不会来”
“一定会来的,看到没有,为了使他们放心,我挑来的船只速度并不快。”
过了一会儿杨九斤又担心地问:“将人放了朝廷会不会追究”
作为郑家的谦客,这是很正常的心态,担心自家小小娘子出事,又担心自家主人的前程。
“他们都有户籍,有家人在杭州,担心什么”郑朗淡淡地说道。说完,吩咐衙役们吃午饭,就着干粮与咸菜,草草地吃了。忽然远处驶来一艘小船,船上的渔夫将船摇了过来,问道:“诸位可是杭州的官员”
“某正是。”
“有人托小的带一封信给诸位,让诸位到青鱼礁。”
“带信的人在何处”
“在海上。”
“多大岁数”
“是两人,四十来岁。”渔民小心地答道,自己带这封信得了几两银子,可看这架势,未必是好事。
然而郑朗放过了他,说了声:“多谢则个。”
问清青鱼礁的方向,将船驶了过去,又往南去了一里多路。越往南去,岛屿会越多,地形也会更复杂。并且航道也渐渐窄了起来,除了各个大的岛屿外,还有一些石礁,有的狰狞浮于水面,有的潜伏于水底。后者最可怕的,一旦碰上去后,船只十有八九会搁浅。所以宋代近海的船只多是小方头的钓漕船,但也根据船主的需要,型号不一,有的速度快,有的速度慢。
青鱼礁便到了,一个鱼状小石礁,似一条青鱼浮于海面,面积并不大,不到半顷地,边上是光秃秃的石头,唯有中央部分长着一些稀疏的树木。但还有一些船只存在,多是为了生计,出海打渔的渔民。
不知道对方在何处,郑朗站在船头看,忽然又有两个大汉驭着一艘小船驶来,对着他们大喊了一声:“郑知府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