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很重吗那就错了。在各州变相的征税下,十征二就算知州清明得象包青天。十征三老百姓也不会有怨言,最怕的就是十征四征五,甚至征未来七年八年十年的税。
除朝廷免税的地区外,太平州如今的征税,在全国三百多个州府军监当中,可以排在最低的前十位行列。
要么就是岭南等三不管地带。
这些数据就是政绩。对所谓的君子与小人,赵祯也不大相信了,咱看的是本事,有本事治理好国家治理好百姓,就是好官,反之,就是夫子复生,朕也用不起。
有了政绩,可以顺理成章地将郑朗调回来,给自己做一个小参谋。
因此,听程琳说完,立即说:“对他们说,朕答应过太平州百姓,到明年夏天才对郑朗调任,现在说太早,让他们回去协助张转运使修好江堤,建设家园,这才是他们职责所在。”
又是一个官腔。
但杭州过来的几十个人不服,不这样想,一琢磨,不对啊,这都是十一万户百姓请命,最后猜测之下,认为不是请命不对,是人数不对,是十一万户,可杭州还有近六万户人家没有参与,因此陛下没有同意。于是又再次回去动援。
但杭州的来人勾起赵祯的心思,派人将吕公著喊来,刚刚通过解试考,在京城家中温习功课。
进了皇宫,参拜礼后,赵祯说道:“你坐。”
“臣不敢。”
“你父亲是朝中重臣,你先生性格坦然,不必拘礼。”
“谢过陛下。”
“说一说太平州的事。”
“太平州的事”
“朕听了一些,不是很了解,你天天在郑朗身边,应当知道更清楚一些,说给朕听一听,不然朕很多地方没有弄明白,让朕吸收一些经验,也能有所启迪。”
不是作伪,他内心正是这样想的。
“喏。”吕公著老老实实地将他所看到听到的拣重点说出来。
赵祯想了一会儿,还有许多地方很茫然,只是听了出来,郑朗做事想法很长远,可做事很实在,也很细心,不过真做起时,也发生许多意外,包括灾民那一次确实带来很大的麻烦。
这个麻烦恰恰是朝廷陋政之一。
还有一些意外是出忽郑朗预料的,能理解,不可能神奇到这地步,学问方面只能哑然失笑,夫子当真教了那些格物知识别当真,反正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不但儒学,还有杂学。
定性十分清楚,别恶搞孔夫子,你那不是格物学,不过用心是好的,赵祯也不怪。
幸好及时做了补救,才一直没有出大漏子。
有的地方茫然不明白,有的地方看出来是急智,大约换作其他官吏非得出事不可。
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成了,就是能吏。
然后问:“郑朗想去杭州”
吕公著还不知道杭州百姓第二次来京城的事,犹豫一下答道:“原来是打算去苏杭二州的。”
“为什么”
吕公著不好说,这本来是你说的,现在不算话了,俺家先生只好求其次,答非所问道:“无论苏杭,或者秀明密三州,皆有一样是先生最想得到的。”
“什么”
“舶务处。”
“舶务处”
“喏。”
“为何”
“它是财富所在,也可以为国家得到大笔的钱,非是财政的钱,而是铸币用的铜,代替货币的金银。”
“何来此言”赵祯很迷茫。
“这几处皆有一个特点,有优良的港海,可以停泊庞大的海船。”吕公著侧身坐在椅子角上,看着赵祯眼里有些迷茫,于是又说道:“陛下,太平州臣来的时候,仅一万四千顷耕地,近五万户百姓,若是人均摊地,算多不多”
太平州还是太小了,不计人口总数,单计密度,几乎与苏杭相媲美。
“它变得很富裕,不仅是耕地,还有纺织,蔗糖,以及其他各个作坊,今年可能州里面还拿出一笔款子购地,真正的农民一户会拥有四十多亩耕地,其他的全进了城做工。真正的财富也是这些作坊,与作坊所产生的商税,它不断地产东西卖东西,将其他地方的财富向太平州吸纳。这才是太平州富裕,百姓安定的来源。”
“再说。”赵祯渐渐有些抓住,但不是很清楚。
“小者为家,中者为一州,大者为一国。州如此,国也如此。国家年铸铜币达到二百万缗钱,几乎是唐朝几十倍,为何一直不够”
别要说问得傻,的确是一个问题,一年二百万,一百年就是两亿贯,并且指数一直在增加,渐渐涨到一年铸币三四百万缗钱,向五百万缗钱大关进军。
还有金银做为辅币,可是铜始终不够,不得不继续以绢代替,不但绢,还用铁币,与纸币代替。甚至唐朝的铜币继续在流通,全国以为唐朝开元通宝币最好,得者立藏之不出。又有民间的私铸小钱流通。杂七杂八的,市面上积累下来,最少有十亿贯以前的货币在流动,还不包括绢。为什么钱一直喊不够用呢
所以有了吕公著下面一段话:“陛下,一是缺铜地区私自化朝廷铜钱谋利,二是大富之家将钱藏于地窖之中,若有意外发生,钱终世不得出,三是流向海外诸国。我国海贸购买大量的外番货物,对本国百姓行商者,所出商物者,盘苛甚严,多购外番之物,本国之物不得出,金银铜币齐流于外。不但海外诸番,连契丹也是如此,朝廷对榷场下令颇为严格,诸物不得出,而北方皮裘等物源源不断流向中原,于是铜钱散于契丹不得回。海上更是杜绝了交易。何必如此,只要放松商物,严令的军械等物资外,一律准许外销,可以为国家收回大量的金银铜铁,没有者,也可以用物易物替之。毕竟我朝才是产货物大国,非是产金银铜大国。再如契丹,一旦放松,我朝文明远远胜过对方,即便有岁贡之弊,也会数倍十倍用交易赚取回来。而且大量丝绸、茶叶、瓷器销往契丹,给契丹带去更多的奢华,与文治一样,我朝文明已久,奢华文治不足惜也,反而会有大治之功。可契丹人一旦文治与奢华,有何惧哉”
问题又回到起点,原来郑朗就说过此事,向契丹出口浮华
这次不但是出口浮华,还要将流失的铜钱赚回来。
对这个赵祯一点也不懂,默不作声,过了一会儿才说道:“出海会有风险。”
“是有风险,但陛下,前几年的大灾难不算,每一年国家因贫困饿死或者病死多少百姓这是大小之争。国库空虚如此,冗费严重,以后国库更加紧张。多得一笔财富,会少苛于民一份。也是大小之得。”
是吕公著的想法,郑朗不这样认为,三冗还是国家根本,有了这三冗存在,无论怎么样开源,除非如来佛降临,使宋朝一年收入达到三亿贯,否则钱还是不够用,赚得越多,用度越多,三冗越严重。
可开源是必须的,节流,现在与郑朗无关,资历不够,节那样节那样都会引起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