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29(2 / 2)

敢情这两人在路上早做过周密分析。

郑朗无语,问:“那么第二条是什么”

“能不能借我们十万缗钱,秋后让农民偿还你们。”说着两人一脸的沮丧,若是手中有足够钱帛,还是很不错的,不但做了人情,秋后还能有一些赚头。

然而郑朗跳起来,道:“你们想害我不成”

在太平州折腾,那是自己弄出成绩,否则都不可以这样随便地花钱。若是再借钱给外州,那无疑是叫树恩。这也是宋代的忌讳。前例可以仿照安禄山

只要自己敢借,马上等着倒霉吧,有可能渐渐向完美士大夫进化的范仲淹也会上书弹劾。

“我们也知道很难。可郑知州天赋过人,一定会想出变通的方法,看在我们是真心为老百姓的份上,帮我们这一把吧。”

老子还成了神

郑朗一口怒气差点喷出,但看到两人脸上一脸惶恐不安,终于有些不忍。

他们用心还是不错的,可是方法不对,才有今天的下场。王曾与吕夷简很有可能是有意将他们往火坑里推,来变相的惩罚他们胆大妄为。不但是他们,在史上与西夏人作战过程中,有的将领为刺激将士作战,拿出钱来奖励将士,先后悲催,严重的有功也被砍掉脑袋。道理差不多,不能让他们树私恩,或者得罪大户,或者违抗中书求和的心愿。

语气软下来,道:“你们先坐下来,让我想一想。”

正好陆二郎进来禀报:“郑知州,商户都在要冰糖,但冰糖制作缓慢,又极占场地,怎么办”

作坊将冰糖价格放得很低,考虑到了利润。

然而多年宋人养成的习惯,砂糖远比糖霜贱。所以诸商人将冰糖卖成天价,据闻有的地方能卖到三四百文成一斤,有的干脆论条卖,更贵。但是百姓呢,宁肯买贵得离谱的冰糖,也不愿买雪白的砂糖。

这种利润几乎是四倍五倍六倍,杀人的利润都有了。

若不是人手不足,有的商人能要求作坊将普白糖与黄糖也制作冰糖出售。有的鸡子带的不足,便在太平州四处高价收鸡子,甚至跑到周边各州收购,导致鸡子价格翻了三四倍。但经过这场风波后,估计今年家家户户会多养几十只鸡,专产鸡子。整个市场走向,连郑朗也无法把握。

乱成了一团。

郑朗皱了一下眉头,说道:“对他们说,最大限度完成他们要求,但完成不了,也不能强求。别要忘记,现在我们是缺的一方,是他们求我们,不是我们求他们。”

“喏。”陆二郎应声下去。

其实人手不少,只是一个个不熟练,自己让他们进行分工生产,可速度还是跟不上去。至于场地都好解决,在各个大家人家挤一挤,场地也就有了。

忽然他眼睛一亮,想到一条主意。

但随即摇头,自言自语:“不能冲动,不能冲动。”

冲动也是一个魔鬼,这件事太大,比免役法更大,自己以前想都没有想过,虽立即会替黄知军与马知州解决了困难,后果非是自己所能承担的。

第二百七十三章进攻

这一刻郑朗脸上表情很古怪,一会儿兴奋,一会儿担心,一会儿恐惧,一会儿憧憬,不停的扭曲。

黄知军与马知州来了太平州好几次,也见到好几次郑朗,看到过郑朗各种表情,总体而言,用四个字就可以形容,风轻云淡。

看着郑朗表情,马知州有些害怕地问:“郑知州,什么冲动”

郑朗没有回答。

他在想青苗法,王安石用意是好的,能为国家利谋,所放利息也不高,百分之二十左右,但用国家的国库去放,那怕收回来百分之十,利润也是可观,至少会超过蔗糖所带来的“开源”财富,也减轻百姓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二百的高利息负担。没有这个高利贷,许多百姓就不会破产,不会破产,国家就可以征税,形成一系列的良性循环。

但什么事经过官府,并且全部由官府出面主持,事情会变了味道。

是青苗法失败原因之一。

夺大户之利,收为国有,豪强反对,是失败原因之二。

王安石急需向世人证明,敛财敛得快,又是以国家为主,百姓为辅,百姓摆到很次的位置。是失败第三个原因。

但马知州与黄知军的求助,给他一个机会。

那就是银行

不要救国又救民了,只要国家有钱,百姓税赋压力也会松下。

不是根本所在,三冗不解决,法怎么变也会失败。但会一步步缓解国家压力,或者说从急性自杀变成慢性自杀。

也不必经过官府折腾,比如来一个五五分账,官府给大户一个正大光明放利息的机会,经营由大户人家来经营,官府派人监督。中庸之道就有了,其实下调了利息,已给了百姓活路。如今存钱,运钱,皆需要手续费,保管费,放利息更要收钱,只要存钱稍给一些利息,放贷的资本会变得充足。

这是百分之二十的利。

一旦滚雪球滚了起来,会产生什么样的利润。并且各大豪强会参与进去,真不行,可以来一次变相的“资产重组”,皆得到利,就会维护这个利。

将一切摆到台面上。

再从利益角度分析,国家得利无疑,豪强得利无疑,百姓得利也是无疑,只是得到的比较隐晦。

即便有一些黑心的,专靠放高利贷起家的大户人家,面对这庞大的利益集团,也不敢做任何抗拒。

但当真如此

人心,没有知足的时候。

也没有十全十美的制度,自己想的是这么一回事,象王安石变法一样,每一项法令出来,全是用心良苦,可实施下去,早晚会让人找到漏洞。

想到这里,终于摇头。

暂时不是俺玩的。

还是乖乖地做一个小知州吧。

脸色迅速平静下来,然后盯着两个太守。

周边有数州在兴圩,有的做得很好,利益兼顾,有矛盾冲突,但不大,在静悄悄的执行。也有一半没有做好,将自己的做法偏向两端,舒州太守是其一,过于考虑各大户利益。

若没有自己举动,也许会成功。但有了自己举动,百姓服不服听说他为让大户不作声,竟然默认各大户人家甩几锹泥巴,往湖泽中一扔,俺圈了圩的。号称宋朝新的第一大圩,占地三千顷,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