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96(2 / 2)

“其他州也象这样呢”司马光问。

“江南有独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能变的是江南,其他各州,象河北诸州开发得差不多,有的都是过度开发。要么还有一处,岭南,然而有几个百姓愿意前往”

江南也许有流民过来,可有几人愿意前往岭南太遥远太热。司马光不能回答。

“就算岭南也开发好,百姓看到衣食无忧,又多生子女,人口膨胀,国家就这么大,又能养活多少人”

“是无解”

“不是无解,也不是有解,去做,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去做,情况会变得好一点,矛盾也会减轻。若不做,情况会越来越糟糕。”

“做了就会有好有坏,若言臣盯着弊端,所有官员皆力求无过,对国家会没有利”是王安石说的。

“同样不是绝对,若没有言臣监督,官员会欲所欲为,所以我说,弹劾可以,眼睛要放远一点,看好想好,若是每一项措施有益的远远大于有害的,还要盯着稍许弊端大做文章,那不是监督,而是一种巨大的危害。可以说,使每一项善政更加尽善尽美,但不能大做文章。”

“中庸之道。”

“也能说是中庸之道。”

“什么时间修书。”

“回州府吧。”

但这一呆,一直呆到二月初,千头万绪的事情太多,连牛到二月初还没有买齐呢。还要帮百姓筹买桑苗,农具,种子。直到离开时,两个圩内还是一片混乱。

还有事,圩内多是五等户,可需要耆户长协助官府维持秩序,只好从家中子女多的人家产生。这终不是办法,几年过后,陆续的会有人家好起来,划成四等户或者三等户。又要摊派差役,这么多耕地种植已经吃不消,再次家中的壮力抽出去应差,一家人如何了得

一东一西两个小港,以及墟市将会建立,又会产生一些事务。

而这一切,恰是自己自找的。

抱着走一路算一步的心态,坐船回到当、涂城,又让所有一等户二等户聚集,对他们说一些事。

看到两个大圩立起来,这些人家都松了一口气。而且这段时间郑朗就住在圩堤上,几乎跑遍两个圩的每一个角落。官做到这种地步,还能说什么呢一个长者迎上来说道:“知州,沧海变成了桑田。”

“是湖泽,非是沧海,本官没那本事。”再说正事:“两圩已立,其他数圩未来两年会陆续再立,芜、湖有江水之便,成为米市是必然。其他数州太守先后上书,要求学习,早迟会也会大修圩田,只要十几年,一个庞大的米市就会必然出现。”

轰。

全部炸了营。

心中一直忐忑不安,省怕自己圩田受了损失,在城中买了那些地,盖了那些房子又受损失,那么就悲催了。

郑朗这一说,所有人一颗悬着的心全部落到实地,一起兴奋的议论纷纷。

他们如何做,或者做什么生意,郑朗不管,又说道:“两个新圩内都是小户人家,可每一户拥有耕地多达六十多亩,除了耕地外,还有许多桑麻,陆续从圩堤到圩内高地、旱地种植了大约有一百多顷桑苗,若是八圩齐开,会有四五百顷甚至更多的桑田。但每一户人家都有那么多耕地,他们会不会来得及纺织”

郑朗居然看到有几百户人家在种双季稻,让郑朗很汗颜,一家就那么两三个劳力,能忙得过来吗

下面没有说,可大家明白的。

又是一条大大的利好消息。

郑朗又说道:“你们付出的只是等待,但本官问你们,你们以前有没有这样的机会”

一起摇头。

“那为什么还不知足”

全部羞愧地低下头去。

“散吧。”

回到家中,几个少年兴奋的迎上来,郑朗说:“让我休息几天。”

得喘一口气,自从圈圩开始,自己象一个上了发条的机器在动转,累坏了。

吃了晚饭,也没有看书,就进了房中。

四个少女正在说着悄悄话,马上她们也有事,织女会再次从北方回来。郑朗笑呵呵的看着她们,道:“暖床。”

“不行,天气暖和了,不能暖床。”崔娴脸红红的说。

然后四女全部窃笑。

可郑朗没有调笑力气了,倒在床上,一会儿就睡着。

崔娴怜惜的替他将薄被盖好,对江杏儿说:“官人也大了,要么你陪他”

朝廷终于对太平州表示了极大的关注。

疑议暂时没有。

太平州百姓看到那两条象巨龙一样的长堤,觉得心中很塌实,包括那些大户人家在内。别以为与他们无关,圩成功了他们也成功了,圩成失败了他们也失败了。

他们更希望有一个牢固的圩堤出现。结果比他们想像的修得还要更高更大,看后很满意。

然而京城官员不知,看到圩堤大半都是从湖泽里强行拉出来的,有些不放心。其实这是废话,不然何来圈圩之说,难道要圈山主要不懂,好与坏,得经过汛期考验,才能下定论。

今年抗过去,不会说话,明年抗过去也不会说话,什么时候抗不过去,什么时候再来一个一蜂而上。

不然怎么办圩堤已经修好,甚至诏书再回传下去,有可能耕地差不多都耕耘出来,让老百姓再回原处,将圩堤掘开

但有的大臣心中不大满意。

你这成了什么

做这么大的事,居然不向朝廷禀报一下,就做了

不作声,不代表着不关注,以后会紧盯着哪里。

其他的事继续。

先是欧阳修跳出来,有人提议石介为御史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