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91(2 / 2)

郑朗摇摇头,道:“不会了,纵冒也不会多,以五口冒六口之数,多领二十亩而己,若再冒,人少,本官又不让转卖租凭,只能广种薄收的粗犷式耕作,还要交纳相应多冒领的田赋、承担丁役,得不偿失。要么主户人家有许多佃户,你们本来的田地本官不大好过问,新垦圩田若多冒不耕作,到时候本官也要收回去,同样是得不偿失。”

道理与他曾假想的寺观占田一样,不让老百姓租种他们耕地,而让大和尚自己去劳动。随你占,只要是你自己亲自在耕种,占一百顷都没有关系,可大和尚能不能将一百顷地耕下来。切断这个根源,什么兼并都不会发生,顶多占几十亩地,种一种粮食,或者种一些小园子蔬菜瓜果,危害也大不起来。

几个小吏眼中茫然若失。

郑朗语气软了下来,安慰道:“好好去表现吧,还有一个机会能弥补的。”

眼睛盯着地图上芜湖县城方向看,一干小吏恍然大悟。

赵通判再次低笑。

这与用户口劳力分田性质一样,反正圩田终要交给百姓耕耘的,换一种方式,老百姓会主要积极参与。

重新上报田产是不可能了,补偿也不大可能,但有新的办法弥补。郑朗已经说过利害关系,更大的利益是在芜、湖县城,以后这里必然成为巨埠,现在除物格院以外,多数地方,除了鸡毛山下一些人家外,从鸡毛山往东南斋山,或者往北方向,皆是真空地带。眼下地又贱,只要花少许钱,盖一些房屋,未来就会成为好的店铺,或者昂贵的民居。又何必在意那些耕地的损失

这么多人知道,事情还能保密吗有损失的主户也会勇跃参跃,将“损失”从县城弥补回来,不满的愤怨之情也会消失。

但换一个角度来考虑,这个城早迟要建的,不可能穷得连饭吃不上的农民跑过来买地盖房屋、修店铺、做生意,还会落在这些主户手中。何必不提前做一个人情将它送出去

依然有一些人不满,他们隐瞒的田地太狠,可能上报一成到两成,圩堤一拆,上哪儿打官司去。可这样的人占了少数,不多,不多就闹不起来,凭少数人若要闹事,工程是没开的,一旦开了举国上下皆会侧目而视,判他们死刑过了的,但判他们一个黠面流放一点也不过。

揪住其中一两个处理一下,其余的敢不敢

怕的所有主户闹事,法不责众,麻烦才会大。

还有一个方法,象传说中的包青天那样做,铁面无私辨忠奸,我定下的法令,必须执行,触犯了不问王公贵卿一律处理,道义也有了,说过一次罢,说了几回,上报五次报表,为什么还要隐瞒,有一闹事判一闹事者,有十判十者,纵然心中不平,也只能乖乖的听话。

那样郑朗不想,强行执法,不满压在心中,这些人在地方上又很有势力,终是一个隐患。

自己几乎在重造整个太平州,有了这个巨大的隐患,天知道会不会最后集中爆发

第二幅地图收了起来,一干官吏心中还在打着小算盘,政绩想要,家中的“红利”也想要,郑朗不得不咳嗽一声,将他们思绪拉回来,又说道:“我们先商议这两圩。”

就是一些细节性的问题,以及最后一次勘探,派出大量人手,查看地形,最终确定圩堤的堤址。

忽然有一个小吏问道:“明年怎么办”

两个陡然出现的大圩,将吸纳几千户几万名无地、少地与城中无业游民,通过以户口与劳力计算分田,刺激百姓的积极性。明年这样的百姓不会太多了,甚至一些主户人家的佃农因为百姓大量流失,无人租其田地种植。到明年数个大圩的劳动力会很成问题。

郑朗道:“只成两圩成功,我可以向朝廷讨要劳力,全国无地百姓与流民会有多少今年因为北方灾害,州库里粮食所剩无几,全部调往北方。可到明年多出了一千多顷良田,会多出几十万石粮食,足以养活十几万百姓。州里或税或买,重新贷放给迁移过来的百姓,问题会不会解决”

不但贷粮,有可能还要贷一些钱,房屋可以就地将就一下,盖一个泥巴草棚子,多数贫困百姓人家都是这样的房屋,可一些生活用品,以及盖房屋所需要简单木柱、椽子、大梁,是要必备的。

流民哪来的钱帛

但可以贷,也只能贷,千万不能给,否则当地百姓心中会感到不平,产生不公的心态,即使做了好事,最终老百姓也不会领情,甚至会与外来户产生冲突。

想得这么细致了,让这些官吏还能说什么

能不想得细致吗,不动工便罢,一动工,会有多少双眼睛盯向太平州

商议了一会儿,各自怀着五味杂陈的心理走了出去,赵通判与郑朗对视一眼,说道:“郑知州,扬帆啦。”

还没有启航,可帆正式用绳索缓缓拉了起来

郑朗望着外面瓦蓝瓦蓝的天空,也轻轻的吐了一口气。

从京城就在谋划,再到太平州考察,再次谋划,半年来绞尽脑汁,终于一场华丽的大戏即将拉开帷幕

第二百四十三章号角

郑朗走回家中,不是很远,就这样一路走着,街两边有桑有槐,绿影婆娑,白墙青檐,百姓热情的打着招呼,让他有一种充实感。秋已深,一片黄叶随风飞落,满树沙沙悲啼,绿影不知不觉的染上一片苍黄之意。

依旧是布履踩在青石板上发出的沧桑声响。

但今天多了许多询问的百姓。

消息传得很快。

一行官吏走了出去,忙着写布告,又要派人测量,就象风吹过一般,这个江南秀丽的小城得知了音讯。

郑朗额首点头。

到这时,再也没有隐瞒的必要。

回到家中,温柔的江杏儿替他打来热水擦脸。

四个少年围过来,紧张地问:“郑大夫,如何”

“你们说呢”

“耶。”一起高兴的跳起来。

中间也有他们的功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