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51(2 / 2)

其实有一个原因郑朗没有说,张方平重的是兵家,道不同不相为谋,可以为谋,但共同修注儒学,张方平非是适合的人选。

张方平离开。

郑朗看着两小,又问道:“司马三郎,你怎么舍得将那块玉佩砸了”

不是贵不贵,是他母亲送的,有时候司马光想家了,经常将这块玉佩拿出来把玩。一句问到司马光的痛处,他说道:“是王安石说的,说非贵不足以引人夺目。”

郑朗也怀疑,狐疑地看了王安石一眼,没有看出来,摇头对杏儿说:“你出去,买四块玉佩回来,只求好,勿吝贵。”

“喏。”杏儿欢喜的说,听郑朗解释一遍后,才知道事情远非自己想的那么简单,郑郎这两个学生,为郑郎做出了多大的牺牲。于是高兴的揣着银子出去。

郑朗这才对两小说道:“你们再想一想,为什么朝堂上范讽前面进谏,后面吕夷简对吕公著说出来”

“哎哟”两小全部坐了起来,又痛得哇哇叫,趴了下去。

“不是范讽,还有李迪相公,试问你们能不能将李迪相公扳倒下去”

“省元,我们错了。”两人全部摇头,岂说他们,吕夷简那么贪恋权位,对李迪有什么办法

“夫子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不足畏也己。我们现在不行,是观摩学习静养思考,行的是将来,因此不能插入太深,反成拨苗助长之举也。”

孔夫子这句话意思是年轻人可怕啊,怎么知道他们将来不如我们这些人呢但过了四十岁五十岁还默默无闻的话,那基本上没什么可怕的。于是这句话演变成另一名话,莫欺少年穷

“省元,为什么不让我们喊你一声先生”司马光这一刻动了感情。

就是自家的父母,也不会象老师这样谆谆对自己教导。岂止是学问,做人之道自己同样受益非浅。

“我不习惯,我教育你们是为了国家以后多两个良臣,何必在乎这个虚名而且师生之名份确定,同朝为官,会被人当作借口攻击,值不值”

“是。”两子全部正色答道。

郑朗心中想到,慢慢来吧,欲速则不达,自己一步步薰陶,这两人也未必会如自己想的那么糟糕,只要稍做变一变,两人互相弥补,这个国家走向会是另外一种情况

天渐渐暖和起来。

司马光与王安石继续躺在床上养伤,然手不择卷,传出去闻者叹息。

除少数人反感外,大多数人还是很赞成的。为老师奋力一博,并且以布衣身份来博堂堂的国家大吏,是何等的不易。特别是老百姓,仇富的心态后世有之,这一世同样有之。他们更在心中赞扬,做得好啊。

做得对不对不去管,只要是以布衣火拼大佬就是对的。这个观点在孔道辅他们身上也有,俺只是一个小小的言官,凭借这个身份斗皇帝斗宰相,这就是气节,就是胆量,就是正义所在

而且废后之事揭开,许多人对范讽很不鄙。

几天之内,老范白发苍苍,人似老了十岁。小皇帝心不忍,事发当时就想下诏让他外放,看到他的样子,暂时隐忍不发。

吕夷简也没有作声。心中很明亮,老范经这两次折腾后,清名全失,吏治又差,只差一个楔机到来,那么轻轻一推,老范彻底熄火了。

但不是大家最关心的,因为三月十八殿试放榜唱名就要到来

第二百一十二章大三元八

三月十七,赵祯又跑了一趟学士院。

郑朗与张方平替他想方设法一点点将节余冗官,但赵祯心太软心太软。

按照规矩,初考官评等时会刷掉一批士子,再到夏考官重新评等时又会刷掉一批,详定官核实名次时最后还要刷落一批士子。

这个过程要看皇帝最终需要多少进士,比如这一次赵祯说了,我只要两三百名进士,那么士子会很惨,三分之二以上的士子在三次评等中,会依次被刷落。若赵祯说了,几年未考,我刚登基,名额要放松一些,士子们春天到来。

应当春天到来。

在省试前赵祯就说过,略松一松,所以礼部考最终决出七百多名进士供殿试进一步诠落。

郑朗与张方平事起时,初评与复评进行过了,共决出五百六十二名,包括赵祯亲点了四五名,不是所有人都看的,将几份卷子拿过来看了看,不错,虽才粗,可质美。天知道质美在哪里于是他将这几份卷子拿出来,落第的挪到末等,名次落后的往前挪了挪。就是皇帝,想要照顾,也不能做得太过份。

既然质美,做得不算过,考官也无议。

但到最后详定官核实这一关节,赵祯又进来了,说道:“此次士子表现良好,不诠选了,全择了吧。”

皇帝说话也未必算话,几个考官反对,赵祯于是将郑朗与张方平的事说了出来,很动感情地说:“士子一心为朕,奔波操劳,朕如何忍心看到他们一一诠落”

几个考官锁院了,对外界情况不了解,听罢后,皆一一不能言。其中还有的,以前家中出身寒苦,多次科考才及第的,若当时就有这个举措,那怕做一个账房的什么,妻儿老小何必为自己招几十年罪受

一个老年官吏擦着眼泪道:“主明臣贤哪,陛下。”

赵祯笑笑不答,虽然两小复又提出郭氏之事,让他很恼火,然而郑家子还是让他感到很温暖。忽然笑了起来,这个小家伙说自己心软,其实他比自己心更软。

徐徐道:“诸卿,所以朕很感动,不忍看到他们再诠落,若不是两选已决,朕还会宽松一些。”

“陛下,这个名额很高了。”另一名官吏说道。

第七百多人,就是这一考一人不落,决出五百六十二名进士,只诠落了二百人左右,比起以往数年,是一个相当高的录取比例。

“嗯,就这样吧。”

几位考官无异议,国家用才,文才其一,德操其二,凭士子这一仁举,多择几十人也无妨。当然,一人不择,名次还是要考一考的。然而赵祯对某一人的试卷很关注。

这份试卷也让诸位考官关注,词藻不是很华丽,可自有一种温和之气,跃然纸上,文章写得也如同行云流水一般。到了殿试考,几乎看不到什么拉圾,大部分试卷子很养人眼,可这份卷子更养人眼。

章得象犯下了错识,几十个殿试考官不会再犯下他的错识,认为郑朗会是什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