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不为过。
然而战功卓著的张弘范,在胜利班师后就倒下了。公元1279年张弘范班师,回来没多久就病倒了,忽必烈十分关心,下令要太医每天给张弘范检查一次,之后张弘范病情反复,到了次年终于病入膏肓。临终前,他把忽必烈赐给自己的尚方宝剑送给儿子,鼓励儿子为国效劳,不久后就溘然长逝。对元王朝,从小到大,从生到死,他都是百分之百地忠诚。
三
在蒙古的汉族将领中,比起张弘范和史天泽来,还有非常特殊的一位,刘整,他是南宋降将。
在宋蒙战争的初期,刘整曾一度是蒙古人非常头疼的人物。他是河南邓县人,早年和金国打仗的时候,曾经上演过18人攻破金军数百骑兵的好戏,也是一个骁勇善战的猛人。早期孟珙收复襄阳的战争里,他还是宋军的前锋将军,宋朝收复襄阳一战,刘整亲率敢死队强行登城,打到最后,一百多人组成的敢死队只剩下他在内的3个人,终于成功光复荆襄。到公元1260年的时候,他已经升任泸州知府兼四川安抚使,也是南宋军中一方势力。
但刘整在南宋却很不得志,原因之一,就是他是北方人。南宋军队很讲老乡政治,北方人,尤其是北方逃难至南方的兵将,在南宋军中都很受排挤,如果是一个南方人打出刘整的战功,别说做安抚使,就是做元帅也是没有问题的,而北方逃至南方的许多兵将甚至一辈子也得不到升迁的机会。刘整的升迁,全靠他一刀一剑打出来的。刘整不计较,只想老老实实打仗,认认真真守边防。偏偏南宋政府不给他这个机会,这时候正是贾似道当政时期,南宋经济困难,为了筹集资金,竟然搞起了“打算法”,即当时战争时,各地将领向朝廷征用的钱,必须要一分不少地交还回来,否则就坐牢杀头没商量。贾似道这么搞,一是因为他作为皇帝的表亲成为相国,在军中并无亲信,正好借此机会排除异己,安插私人势力;二是此时南宋政府,经济上早就捉襟见肘,贾似道病急乱投医,巴望着南宋能趁机大发一笔,自己也能趁机大捞一笔。可是南宋的武将也硬气,有些就是要钱不要命,比如程士壁、于坚等名将,皆被贾似道以此为借口害死,特别是程士壁,这是刘整的老上级,他一死,刘整靠山顿倒,恐怕离死也不远了。
但刘整不想死,不想死,但贾似道让你死,怎么办,告状没用,只能投降了。刘整当机立断,与泸州对面的蒙古军取得联系,表示愿意以泸州30万军民投降蒙古。蒙古方面却一下子蒙了,多年以来,刘整一直是蒙古军最强劲的对手,打打不过,劝降劝不过,他是蒙古人进入四川前越不过的天堑,谁承想,这天堑真要归我了蒙古人起先怀疑刘整是诈降,刘整急了,发誓赌咒半天,再三表忠心。公元1261年六月,蒙古大将刘黑马来到泸州受降,这座蒙古人搭上了一个可汗都没有打开的坚城,就以这样一种滑稽的方式,成了蒙古人的囊中之物。
直到刘整投降了,宋王朝才回过味来,不过反应却还快,立刻集结重兵攻打泸州。蒙古人这次使坏,不出兵帮助,只是在看热闹。眼看着刘整的军队和南宋军队厮杀了半天,最后刘整寡不敌众被迫北逃,这时候他已经是光杆司令了,投降的资本也因此大减。南宋也满意了,你的地方我夺回来了,你的人我消灭了,看你还能蹦跶几天
如果他们知道刘整降蒙古人的后果,估计他们连肠子都能悔青了。虽然当时南宋大势已去,气数将近,但是刘整的叛变,给这一切来了个加速度。曾经的荆襄防线,蒙古人眼前冲不过的铜墙铁壁,因为刘整的到来,从此一马平川。
刘整投降,最大的影响就是给蒙古人提出了完备的取襄阳战略,如果说史天泽制定了大框架的话,那么刘整则制定了整个战略细节,所以蒙古军才能步步为营,最终如愿得到襄阳。如果没有刘整的谋划,恐怕这一切根本不能实现,蒙古军只能一次又一次在长江岸边,做着进攻和溃退的来回演练。
不过刘整虽然立下大功,但在元朝,他其实并不快乐。在南宋,因为他是北方人,所以不被待见,到了北方,却因为他是南宋过来的,一样不被待见。刘整攻破襄阳后,率军欲直捣临安,结果主帅伯颜命令他原地待命。刘整知道元朝人不想让他立功,当场失声痛哭,明白自己得到的信任是有限的,竟然一下子给气死了。其实,从叛变,到做贡献,再到牺牲,他都是为了一口气。先是不能忍贾似道,最后也不能忍伯颜,逼得他在南北都活不下去的人,一汉一蒙,竟然也都是相爷,刘整的一生,估计是命犯丞相了。
但刘整却注定两头不是人了。不但蒙古人不待见他,南宋的遗民更恨死他。南宋宰相文天祥在被捕后仍然念念不忘刘整,在牢狱中高呼道:“亡国之罪,整居首也。”实话实说,刘整对元朝统一全国自然贡献很大,但南宋王朝主要是自作孽不可活,算到刘整身上,恐怕是有些过分了。刘整死后,元朝赐他龙虎将军,中书右丞的职务,虽然是认真悼念,但比起史天泽和张弘范来,信任程度,确实是远远不及。毕竟比起那两位汉将来,他才更像是一个叛徒。
第三十三章元朝开国丞相刘秉忠
但凡是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要站稳脚跟,就都要启用一些得力的汉臣汉将,历代少数民族政权中,这类人物比比皆是。到了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的身边同样群英荟萃,史天泽和张弘范两位汉将,在元朝统一战争中屡屡横刀立马,其战功不亚于诸多蒙古武士们。但相比之下,元初最杰出的汉臣,却是一个站立在他们身后的人元朝开国丞相刘秉忠。
他没有啸傲沙场的武功,没有平定南宋的功业,但是他却是整个元王朝政治体系的缔造者,忽必烈曾称赞他“可抵千军万马”。明初宰相李善长对他格外敬佩,称他为“定前元大局者”。清朝大儒谷应泰为他作传,称他为唐宋元明四朝的“四大宰辅”,与房玄龄、赵普、张居正并列。得名如此之高,原因其实简单,在宋末元初天下大乱的时代里,如果说攻城略地的武将,气吞万里如虎的帝王,都是这个时代的破坏者,他却截然相反,是这个时代的建设者和奠基者。
一
刘秉忠,字仲晦,河北邢州今河北邢台人,生于公元1216年,他的家乡,位于宋朝时宋辽两家争得头破血流的幽云十六州。刘家从五代时期,就是幽云十六州当地的名门望族,辽国占有幽云十六州后,也对其非常尊崇。仅北宋一朝,刘氏家族在辽国为官者,大小就多达百人,可谓是当地第一大户。金朝时期,刘家也很受尊崇,在北宋灭亡初期,刘家就曾被金国委派在当地为官,到了后来蒙古南下,刘家也得到重用,刘秉忠的父亲,就曾做过蒙古国录事。虽如此,多年以来,刘家为各少数民族政权效力时期,多从事的是一些幕僚、秘书之类的工作,并不曾独当一面,直到刘秉忠的脱颖而出。
和历史上许多名臣一样,刘秉忠从小就是神童,而且他不但经史子集非常在行,更对各类杂学特有兴趣。他尤其是个“外语人才”,8岁的时候,就精通梵文,琴棋书画也很有造诣。刘秉忠的父亲成为蒙古国录事后,按照当时蒙古的规矩,汉人出山为官,为防其造反叛变,其子女要被扣在大元帅府做人质。刘秉忠就这样当了人质,在蒙古大都的大元帅府一住就是5年。当时蒙古人多信仰喇嘛教,出入大元帅府的,除了各类政要外,更有番僧等宗教人物,此时刘秉忠才11岁,但是天资聪明且好学,经常主动向人求教,结识了不少好友。借着入住大元帅府的机会,不但博览府中藏书,更耳濡目染各类政务处理,很快就有了一些声望。17岁的时候,刘秉忠得到了去河东节度使做幕僚的机会,他少年老成,处理事务老练,结果,那些宦海沉浮多年的老吏们也格外佩服,一时间“诸吏咸服之”。“服”是有原因的,因为刘秉忠这时期专干别人做不了的活,比如他曾受命管理仓储。这时期蒙古军中,常有贵族子弟从仓库中调动粮食,事发后,却多是管理仓库的官员背黑锅,刘秉忠受命后,面对此类事情既不硬顶,也不逆来顺受,而是制定了严格的条令,一时间“仓储之事肃然”。
工作能力出色的刘秉忠,其实是个心气很高的人,他并不甘心只在衙门里做一个小吏,相反期待能够建功立业。但此时的蒙古统治者,不会给他这个机会,这时期蒙古帝国正横扫四方,汉族官员地位低下,难得升迁,刘秉忠既不是史天泽家族这样的实力派,其家庭也没有高官背景,所以在衙门里一干很多年,却始终郁郁不得志。日久天长,刘秉忠的心气被磨没了:不干了。21岁那年,刘秉忠辞掉公职,做了另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出家。
所谓出家,就是去当道士,他投身的派别,就是宋元时期大名鼎鼎的全真教。
说全真教,现代人的印象,往往是从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里得来的,多认为这是个“江湖门派”。事实上,全真教是宋末元初最著名的道教组织,它发源于金朝时期的王阳明并非武林高手,壮大于成吉思汗时期的丘处机。全真教的主要思想,一是主张“清静无为,苦己利人”,而其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宣传“老子化胡”,即在少数民族群体中广泛传教,吸纳信徒。全真教的壮大,早期得益于成吉思汗的支持。公元1220年,全真教丘处机在西域大雪山觐见成吉思汗,此时的全真教,已在金朝统治区拥有广大的信徒。成吉思汗深知全真教的支持有利于其进兵中原,因此对丘处机礼遇有加,尊他为“丘神仙”,命他“掌管天下出家人”。蒙古进兵中原后,全真教的主要作用,就是帮助蒙古军招降中原各路反抗蒙古军的起义军。在蒙古统治者的支持下,从此全真教“玄风大起,信徒如云”。刘秉忠也是其中之一,他在武安清化入道,“清静无为”的这些日子里,他的学问渐渐出名,很快又被“挖了墙脚”。公元1238年,天宁寺的虚招禅师闻听刘秉忠才学,力邀他出家为僧,刘秉忠欣然应允,在天宁寺中做了一个“书记”,而这个际遇也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虚招禅师是当时的得道高僧,更与彼时还是蒙古王子的忽必烈交好。一年以后,刘秉忠获得了跟随禅师北上和林觐见忽必烈的机会。在这次短暂的会面里,刘秉忠凭其出色的口才和渊博的学识得到了忽必烈的赏识,忽必烈竟与他“畅谈数夜,不知疲劳”。谈到最后忽必烈发话了:你别走了,留下给我当谋士吧。
刘秉忠怎么会得到忽必烈的赏识原因很简单,他太全能了。
觐见忽必烈时的刘秉忠,已非多年前那个微末小吏,长年的寺院生活,磨平了他的心性,更积淀了他的才能。此时的刘秉忠,不但于佛道宗教思想多有造诣,对于天下大事的分析更丝丝入扣,尤其难得的是,他的天文、数学、地理等学问也格外出色。在和林与忽必烈的会谈里,他竟然可以将南宋和中原交界线上,所有的险要地带一一说清,分析精当。甚至南宋各个防区的旱季、雨季,中原地区不同省份的气候条件,他也如数家珍。这样的宝贝,忽必烈当然不肯错过,从此以后,他就一生跟随在忽必烈的左右,不离不弃。
从公元1239年开始,刘秉忠就成了忽必烈的幕僚,而这时期也是忽必烈人生的关键时期。作为蒙古的王子,忽必烈此时的地盘,主要就是蒙古以南长江以北的“漠南汉地”。而此时的蒙古,其统治方式还是传统的蒙古制度,因此统治并不牢固,刘秉忠首先建议忽必烈大量招揽中原贤才,先后为他举荐的汉族官员,前后有50多人,其中许多人官至宣抚使一类的封疆大吏。同时,他劝忽必烈采取中原的政治制度,更认为“安本固民”是得天下的关键。而在公元1259年蒙哥汗殒命前,刘秉忠最重要的工作就一个经营中原。
公元1251年,忽必烈被委任“主管漠南军务庶事”,为招揽人才,忽必烈建立了主要由中原知识分子组成的“金莲川幕府”,成为他的主要智囊团,刘秉忠则是金莲川幕府的头号人物。此时的中原虽然已落入蒙古帝国手中,但长年的战乱导致经济严重破坏,尤其是人口,比金朝全盛时期竟然下降了百分之八十,只有几百万人,这样的经济基础,显然无法支撑蒙古帝国长期的战争。更重要的是,中原的大部分百姓士绅,对于蒙古政权依然怀有抵触情绪,以至于上下政令不通,忽必烈的法令一度难以推行。为解决问题,刘秉忠独辟蹊径,建议在他的家乡河北邢州设立“经济特区”,即在河北邢州试点,采取新的经济政策恢复生产,再向全国推广。这时候的邢州,是中原有名的穷地方,仓储空虚,百姓流离失所,物价上涨。刘秉忠到邢州后,先采取铁腕政策,大力整顿吏治,继而在周围州县贴出告示,招募逃荒的农民归乡屯垦,并允诺凡归乡者,政府给予经济补偿。为了筹措重建的资金,刘秉忠甚至将自家的积蓄全部拿出,并且勒令原先在此地开辟牧场的蒙古贵族退地。经过一番整顿,邢州经济大好,仅用两年时间,就出现了“沃野纵横”的情况。同时,刘秉忠又在邢州大力推广冶铁业,使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