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52(1 / 1)

不容青史尽成灰 张嵚 5262 字 2019-04-30

地选择了忍气吞声。

不过回鹘人的好日子也没长久多少。8世纪以后,回鹘人的势力日益出现衰退迹象,终于在公元840年遭到了中亚黠戛斯部族的沉重打击,最终走向了灭亡。回鹘的余部立乌介为可汗,迁徙至河套平原一带,向唐王朝请求内附。唐朝自然仗义伸出援手,连忙援助粮食,帮助这些回鹘残部可以暂时在水草丰美的河套平原安居。然而,安顿了没多久的乌介可汗很快就不老实了。经过短暂的休整以后,回鹘人恢复了些许元气,便开始频繁地攻略唐朝州县,甚至要求借唐朝的边城重镇安住,企图演一出鹊巢鸠占的好戏。此时的乌介可汗占据河套,号称拥兵10万,虽然远不能与其鼎盛时期相比,可已然成为唐朝北部边境的巨大威胁。更何况,这些历经苦难逃奔河套的回鹘猛士,都是回鹘族中身经百战的战士,其战斗力和凶悍精神都相当强大。我们可以从历史上无数相似的一幕幕中感受到唐王朝当时边境形势的严峻。匈奴西征欧洲时,西逃的西哥特人就是以请求西罗马收留的名义,最终灭掉了繁荣的西罗马。唐朝的君臣自然不可能知道欧洲史,但匈奴内迁后乱华的好戏自然提醒着他们脆弱的神经:10万河套回鹘人仿佛一颗巨大的定时炸弹,随时都有引爆的可能。

还好当时的唐朝皇帝唐武宗是个明白人,加上主持大政的是名相李德裕。因此从事件一开始,唐朝就采取了恩威并施的手段。一方面对西迁的回鹘人好意安抚,分化瓦解其部众;另一方面则调兵北上,命令唐朝北线所有军队进入一级战备状态,并随时准备打击来犯之敌。唐朝的苦心没有白费,回鹘部族中的亲唐势力纷纷投唐,而乌介可汗对于唐朝边镇的数次袭击也被唐军奋勇打退,造成了偷鸡不成蚀把米的闹剧。乌介可汗的势力严重萎缩,部众纷纷逃亡,然而即使到了这个时候,乌介可汗依旧野心勃勃。他集中手中人马南下大同川,攻略唐朝山西地区,一时间边地狼烟四起,战火频发。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你闯进来,忍无可忍的唐王朝终于出手了。公元843年正月,唐朝抚回鹘使刘沔率集结待命的唐朝各路军马发动反击,在振武城与回鹘军展开决战。唐朝采用轻骑兵突袭战术,以3000轻骑兵突袭回鹘牙帐,唐军大部队则从正面发起夜袭。猝不及防的回鹘军被打得全线崩溃,唐军乘胜追击,在杀胡山即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子罕山彻底将其击败,斩首数万人,俘虏两万多人,并救回了被回鹘人劫掠的唐朝公主。至此,赫赫强大的回鹘帝国,最终走向了败亡。

对比韦皋破吐蕃的维州之战,唐击回鹘残部之战,可以被看做晚唐时代唐朝战略防御的转折点。唐朝的边患素来集中在西北地带,尤其以回鹘和吐蕃两大强邻为甚。而在吐蕃走向衰落并与唐朝修好后,强大的回鹘帝国也继而走向了灭亡。晚唐在政治与军事都走向末世的情况下,能够解决好这个困扰已久的边患问题,实在是几代政治家与军事家在外交与军事方面努力的结果。击灭乌介可汗后,唐朝册封了击灭回鹘的黠戛斯部落。而自称是汉朝李陵后人的黠戛斯部也对唐朝忠心耿耿,不但成为了抗击阿拉伯帝国东侵的屏障,更使战火绵延的丝绸之路重新开通,从长安到中亚的通道再次畅通。从此,唐朝西北的边患基本解除,而东北地区的威胁却日益增大,东北的契丹部渐渐崛起,成为中原王朝最大的威胁。此战的另一个意义在于,参与唐朝击回鹘之战的另两大部族:沙陀族与党项族,因为在此战里的卖力表现而受到唐王朝的嘉奖,更趁着回鹘败亡之机填补了其在河套地区的空白,壮大了自身实力。前者趁黄巢起义的机会南进中原,雄踞山西,并在唐亡以后自立为帝,建立了五代十国时期颇有重要意义的中原后唐王国。后者则在河套地区苦心经营,终于在宋朝之后破茧而出,建立了雄霸河西走廊的强大王朝西夏。说这场战争是两个弱小部族鲤鱼跳龙门的开始,估计是最恰当的。

〔宋夏平夏城之战〕

史家对于王安石变法的内容颇多争议,然而有一点却是大家公认的,王安石变法的最大成就不在经济和政治,却在军事上。从王安石变法开始,宋朝军事改革特别是西北地区的军事改革就成了变法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宋朝西北军镇是王安石变法的“特区”。西北军队拥有了独立的指挥权与统兵权,士兵的作战素质和将领素质也随着变法的深入而日益提高,渐渐扭转了宋朝在宋夏战争里的被动局面,并为宋朝打造出一支难得的精锐之师。遗憾的是,这一切成果,皆因为北宋最终的败亡和王安石变法的是非争论,一直被史家所忽略。

常人往往把公元1041年西夏与宋朝缔结和平条约作为宋夏战争的结束,而在真实的历史中,那纸和约不过是一个短暂的休止符而已。西夏开国君主元昊病逝后,宋夏之间维持了20年和平,然而宋仁宗去世后,宋夏战争终于风云再起,这也成为王安石变法的一个动因。而在宋朝新旧两党的争执中,西北军事改革成为新法中硕果仅存的独苗。宋朝始终将整顿西北军务当作国策的重点,这一政策很快就收到了回报。之后的30多年里,宋朝与西夏在西北连年征战,互有胜负,却渐渐扭转了仁宗时代被动挨打的局面,甚至能够主动出击,在与西夏硬碰硬的较量里不断蚕食西夏的战略要地。在这场漫长的消耗战中,国力不及的西夏逐渐开始走下坡路。而发生在公元1097年的宋夏平夏城之战,则是西夏最后的疯狂。

公元1097年,宋朝在好水川地区修筑城防,号平夏城。这个坚固的要塞仿佛一根铁钉嵌入西夏的国土中。西夏随即做出了反应,派遣40万大军攻打平夏城,以此作为进攻北宋的跳板。可他们没有想到,在之后的13天里,小小的平夏城仿佛一台巨大的搅肉机,将好水川变成了西夏人的死亡之地。西夏人将平夏城重重围困,并采用了攻城战车等先进武器,但在宋军的顽强抵抗下无法前进一步。西夏人尸骨成山,伤亡惨重,宋将郭成抓住有利战机,采用轻骑兵突袭战术,在西夏人最疲软的时候突然发动攻击,一举打掉西夏军的指挥部。西夏40万大军顷刻崩溃,宋军乘胜追杀,大破西夏军。此战后,西夏军被迫求和,宋朝的西部边境暂时平静了一段时间。

平夏城之战并非是一场简单的城池攻防战。此战是金兵南侵前西夏对宋朝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进攻,此战的胜利,使宋夏之间的攻守彻底易形,也拉开了此后宋朝步步为营,逐步蚕食西夏国土的序幕。在之后的20多年中,曾经猖狂的西夏彻底变成了防守一方,而宋朝则开始了对西夏的一系列进攻战。尽管西夏数次打退宋朝的大规模进攻,但却无力改变边境上的被动局面。在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代价后,至公元1119年,宋朝已经彻底夺取了西夏的横山地区,使西夏失去了防御北宋的最后屏障。如果不是金军南下事件,我们可以预言,西夏的提前灭亡和北宋夺取河西地区,或许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平夏城之战最让人惊讶的,是宋朝西北军强悍的战斗力。宋军一向因军力孱弱而被人轻视,然而平夏城之战中,宋军一方面延续了他们善打城池防御战的传统优势,另一方面却用宋朝人最不擅长的骑兵战最终解决了问题。这实在是宋朝军事战术中的一个突破,而这个突破和北宋的西北政策分不开的。平夏城战前,宋军与西夏军在西北地区互有攻守,夺取了相当多的产马地区,为建立高素质骑兵军团提供了保证,另外,王安石的军事改革也使宋朝西北边军的战斗力提升了一个档次。在两宋并不光彩的外战史上,北宋后半段的西北争夺战,当是一个亮点。如果历史真能够给北宋充分的时间平定西夏,并利用河西地区的资源优势继续打造一支强悍的骑兵,或许整个两宋的历史,都会换一种写法。

遗憾的是西北军力的强大并没有让北宋免于灭亡,对此我们只能很遗憾地说,这是北宋军事大战略上的失误。澶渊之盟以来,北宋战略防御的重点渐渐西倾,宋辽之间漫长的边境基本处于不设防状态。而一直为宋朝统治者所倚重的“80万禁军”,也早已腐化不能战,终于使北宋的国土防御出现了“失重状态”。宋朝西北军的强悍只能算是北宋军事中的异类了。到辽国灭亡,金朝南下的阶段,宋朝的北方防线不堪一击,很快被金军兵临汴梁城下。而强悍的西北防线却面临着金军与西夏军的两面夹攻,终于被西夏和金联手击破瓜分,葬送了大好的西北形势,也使王安石的最后一丝心血付之东流。这不能不说是一件痛心的事,地方边军的强悍终究无法挽救国家军事大战略上的无能与失误。值得一提的是,在北宋灭亡到南宋初立的这个大转折阶段,起重要作用的同样有原北宋的西北军,南宋抗金名将吴阶和岳飞的部队里,都有大量来自西北军的战士。他们在战场上给金军以沉重的打击,证明了那支远去部队的辉煌与尊严。

〔宋朝孟珙的襄樊争夺战〕

在蒙古大军横扫欧亚的黄金时代里,谁能够在硬碰硬的野战中击败蒙古大军放眼世界,能完成这个任务的人屈指可数,南宋名将孟珙却是其中一位。不过这位名将在当代的知名度不算太高,既不如同时代余玠的钓鱼城大捷,也不如他身后的文天祥等耿耿忠臣。人们只记住了南宋欲趁蒙古灭金时机趁火打劫收复汴梁,却偷鸡不成反蚀把米,被蒙古军痛打的搞笑过程。而孟珙的出现,至少部分挽回了南宋错误战略所付出的代价,延续了南宋的国命。

在南宋末年的将领中,孟珙是少有的善打进攻战的将领。在蒙古联宋灭金的过程里,正是他率兵北上,与蒙古军联手攻下了金国最后的堡垒蔡州,把末世的金王朝彻底送进了坟墓。于是,头脑发热的宋朝皇帝宋理宗开始憧憬光复中原了。趁蒙古兵北撤之机,宋朝派军进入河南,企图收复被金国占领的失地,恰好给了雄心勃勃的窝阔台可汗南侵的借口。于是,刚刚横扫了欧亚的蒙古大军掉转枪口,以宋朝背约为名,于公元1235年从江淮、襄樊、四川三条战线向南宋发动了猛烈的进攻。遭受惨重打击的宋军很快退却,战火烧进了宋朝国境,而襄樊地区的防御更成为了南宋抗蒙战争重中之重的生命线。不幸的是,蒙古军很快攻陷了襄阳,全面掌握了进攻的主动权。危急之下,宋朝急忙调孟珙北上,来收拾这个残破的烂摊子。不过在窝阔台看来,这个时候谁来都没用了,蒙古军气焰正盛,灭宋,也许仅仅是时间问题。

孟珙很快就给了蒙古军以教训。面对蒙古军咄咄逼人的攻势,孟珙主动出击,在江汉平原上连破蒙古军24个军寨,取得“江陵大捷”,给了蒙古大军一个下马威。窝阔台不得不正视这个对手了。然而他没有想到,本来应该是势如破竹的襄樊会战,却从此以后演变成一场漫长的拉锯战。孟珙的宋军与蒙古大军在江汉平原上相互攻守,互有胜负,强横的蒙古军始终无法再前进一步。蒙古军把各种战术用了个遍,始终无法战胜孟珙。公元1239年,宋军在庐州会战中重创蒙古军。孟珙乘胜追击,接连在进攻战里重创蒙古大军,终于成功收复襄阳信阳等失地。使蒙古军以江汉平原为跳板南进的战略彻底破产。孟珙并未就此满足,在粉碎了蒙古人在江汉平原的进攻后,孟珙火速率兵西进,痛打蒙古人进攻四川的部队,在大亚寨会战中再次击败蒙古军主力,并收复夔州等失地。至此,南宋防御蒙古的整条战线成为一个坚固的正面,而蒙古第一次对南宋的战争,也在历经6年后以失败而告终。

襄樊争夺战是蒙古军与南宋军第一次真正意义的硬碰硬较量,此战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延续了南宋50年的国祚,更让蒙古军因连胜而狂热的头脑渐渐转向了清醒。素来被认为孱弱的宋军在抗蒙战斗中打出了强悍的战斗力以及高技术化的装备优势,这更证明了一件事:经济占优的宋朝,一旦战争机器全面开动,其效能无疑是非常可怕的。高素质的军事指挥人才与高效率的指挥体系,完全能够让宋朝把其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如果宋朝能够出现一位知人善任的有为君主,能够适当地调整国策,赋予武将更多的主动权,如果能够出现几位真正以国家为己任的贤良文臣,宋朝免于灭亡的命运是完全可以避免的。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的多是宋朝功臣不得善终的结局。除了孟珙以外,宋朝多数抗蒙名将几乎都遭陷害而死。而奸臣的乱政与皇帝的昏庸更把宋朝推向了深渊。即使如此,孟珙襄樊争夺战的胜利,还是为宋朝打造了一条足够抵抗蒙古大军南下的坚固屏障,让蒙古军无数次的南侵都付出了血的代价。从中吸取教训的蒙古人,开始调整自己原有的政治政策和军事政策,把学习南宋的科技与水军战术作为重点,并广泛任用汉将汉军。后来的蒙古灭宋之战,基本成为了北方汉人与南方汉人之间的战斗,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

第二十九章崖山之战大宋王朝的终点

深深吸一口气,轻轻在键盘上点下“崖山之战”这几个字,指尖无声地颤抖了,一如公元1279年,中国广东新会,那一片颤抖的海,那一艘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