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吐蕃的第一次接触,是以战争开始的:击败吐谷浑的松赞干布顺势东进,打到了唐朝四川松州,唐军初战失利,但很快唐朝就命名将侯君集统军反击,凭借坚城击退了吐蕃的进攻。在这次军事冲突之后,雄才大略的松赞干布认识到了唐王朝的实力,决定与唐朝建立友好关系。3年之后,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为了这次和亲,唐蕃双方都花费了巨大心血,松赞干布以文成公主为自己的正室,而唐朝方面,则为文成公主陪嫁了大量的农产品以及许多出色的工匠、技师。中原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从此传入了西藏地区,这个唐蕃双方双赢的美事,为两家从此赢得了数十年的和平,终松赞干布一生,他与唐朝始终保持友好的关系。
但是松赞干布去世后,事情却起了变化。
这时候的唐王朝,是唐高宗李治在位时期,唐朝已经完全占有了西域,河西走廊畅通无阻,而这时候的吐蕃,则是禄东赞把持大权。公元651年开始,吐蕃首先对夹在唐朝与吐蕃之间的吐谷浑发起进攻,彻底平定了吐谷浑,从此以后,唐朝与吐蕃之间的国土就直接接壤了,而冲突也接踵而来。正当唐王朝大军把主要兵力放在东北平高句丽以及西域镇压西突厥叛乱时,吐蕃却首先在河西走廊发难了。公元670年,吐蕃首先奇袭安西都护府,夺取了今天新疆阿克苏地区,唐王朝苦心经营的安西四镇,一下子全部落到了吐蕃手里。对此耻辱,唐王朝自然不甘心。同年四月,唐王朝派遣名将薛仁贵以5万大军发动反攻,在青海大非川与吐蕃激战,未曾想吐蕃这次下了血本,一口气动用了40万大军,且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术,结果,5万唐军陷入了吐蕃军重重包围中,阵亡3万多人,归来不满千人,几乎全军覆没。而这一战更大的意义是,唐朝再无法保护一度成为自己屏障的吐谷浑,不久之后,吐谷浑被吐蕃彻底吞并。
唐军自然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辛苦打下来的地盘落到吐蕃手里。经过8年精心准备,唐军再次在河西走廊发动了反击,这次由唐朝中书令李敬玄直接挂帅,率18万大军出击。和大非川一样,唐军又是初战告捷,接着在进兵到青海湖时,再次陷入了吐蕃军队的重重包围。幸亏唐将黑齿常之率领敢死队殿后,奋勇阻击下,唐朝主力部队方才突出重围,逃出生天。经过这3场大战,唐军彻底认识到了吐蕃的厉害。这以后,唐王朝在河西地区采取守势,在当地屯田驻军,稳打稳扎,轻易不主动进攻。
唐朝在对吐蕃战争初期之所以连遭惨败,一个原因是对吐蕃的作战方式不熟悉。生于青藏高原的吐蕃战士,其吃苦耐劳程度极强,吐蕃战马虽不如蒙古战马高大,也同样是以耐力好著称的。唐军在大非川和青海湖的两次大败,共同的特点是吐蕃诱敌深入,唐军紧紧追击,很想像当年打突厥那样穷追猛打,结果等到了埋伏地点,吐蕃的战马依然有耐力发起冲锋,唐军却已经人困马乏,骑兵优势荡然无存。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这时期处于武则天全力“抓权”时期,军队里也搞大清洗,许多战功卓著的名将,因为政治上站错了队而遭贬斥。如此一来,此消彼长,唐军自然毫无优势。
虽然在河西战场连遭败绩,但是在西域战线上,唐军还是挽回了一些面子,毕竟唐军在西域地区根子扎得深,当地诸国大多服从于唐军的统治,远非劳师袭远的吐蕃可比。因此在公元672年和公元694年,唐朝名将王孝杰两次联合西域诸国军队,击败进犯的吐蕃军,更在公元694年的会战中,成功收复了沦陷的安西四镇。这时候的吐蕃发生了内乱,禄东赞死后,其诸子争位,一度陷入内战。所以在武周收复了安西四镇后,双方的边境暂时恢复了平静。
二
唐朝与吐蕃之间的战争再起,是在武则天去世,李唐复辟后。
在唐中宗李显复位后,吐蕃与唐朝一度关系比较密切。公元710年,唐朝与吐蕃再次和亲,此时吐蕃正是尺带珠丹在位时,对唐朝奉行友好政策,唐中宗将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尺带珠丹更上表说,唐朝与吐蕃已经“和同为一家”了,这是所有爱好和平的唐蕃百姓的愿望。但是好景不长,就在唐王朝经历了中宗、睿宗两代皇帝短暂执政后,吐蕃与唐朝再生摩擦。公元714年,也就是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后的第二年,吐蕃以10万大军进犯河西走廊。唐朝灵州守将王海滨壮烈殉国,这一战正是盛唐最困难的时期,为了筹集军费,李隆基甚至下令宫中妃嫔都要捐献财物。最终,在唐将薛讷的打击下,吐蕃再次被击退,但是在唐玄宗心里,对吐蕃的复仇情绪却从此强烈起来。
开元年间以后,唐朝在河西走廊对吐蕃改变了战法,由以前的大规模野战,变成了堡垒攻防战,在青海和甘肃交界的漫长战线上,唐军修建了大大小小2000多个军堡,军堡之间互相支援,利用唐军强悍的防御能力和先进的弩箭技术,与吐蕃人周旋。这个战法一下子点中了吐蕃的命门,擅长野地骑兵战的吐蕃军队,多次在唐军的军堡面前吃亏。公元729年之前,休养生息的唐王朝对吐蕃主要以防御为主,之后,随着唐朝军事力量的强大,唐朝开始了对吐蕃的反击战。这个时候,一个让吐蕃军队头疼的人出现了:王忠嗣。他是当年阵亡于灵州的王海滨的儿子,身为河西节度使的他,是此时唐朝最出色的战将。王忠嗣对吐蕃采取了积极防御战术,即坚固的堡垒防守和突然的骑兵打击相结合,他相继发动了青海湖会战和积石山会战,在两战里重创吐蕃的有生力量,巩固了唐王朝的防御。与此同时,唐朝在西域也打赢了小勃隶之战,粉碎了吐蕃进入西域的企图。到了天宝年间,唐朝的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再次在大勃隶之战中击败吐蕃。这一时期的唐朝吐蕃战争,已经转化为唐朝全面的战略优势。吐蕃在开元、天宝两个时期,曾经多次向唐朝示好,要求重新恢复双方的友好往来,但是皆被唐玄宗拒绝。可是唐玄宗没有想到,屡次胜利之后,唐朝将迎来一场建国以后最惨痛的失败。
公元755年发生的安史之乱,成为了唐朝和吐蕃之间战争的又一个拐点。
这时期,唐朝为了平定安禄山叛乱,大量调动河西和安西都护府的军队回援,结果吐蕃趁机北进,在河西地区,吐蕃兵不血刃地占领了河西走廊。在安西地区,吐蕃一路北进,占领了阿尔泰山以南的地区,得到了唐朝当年的安西四镇。唐王朝的军事防线则完全退回了关中平原。这以后,吐蕃甚至一度深入到唐朝内地,比如唐代宗在位时期,公元763年,吐蕃曾攻占长安,虽然后来被名将郭子仪击退,但这时期的唐朝与吐蕃战争,已经从完全的优势,变成了被动挨打的守势。
三
唐朝被动挨打期间,日子是不好过的。为了防御吐蕃,唐朝大量调动内地兵马驻防关中平原,因为吐蕃多在秋天发动进攻,因此这些军队又被称为“防秋兵”。这时期的唐朝边防防守,依然沿袭了河西走廊时期的战略,以大量的军堡遥相呼应,阻遏吐蕃骑兵,同时以骑兵突袭进行反击。这种防守反击的战略很快收到了效果,吐蕃虽然占有河西走廊,却无法进入关中平原。在公元768年,吐蕃围攻灵武,被唐将白远光击退,同时唐将李晟奇袭吐蕃的后勤基地甘肃临洮,导致吐蕃大败。公元786年,李晟又在陕西龙州战役中再次击败吐蕃,这时候的唐朝军队,大多采取正面坚守,主力部队大迂回袭击吐蕃后方的战术,用围魏救赵的方法粉碎吐蕃的进攻。
和战争同时进行的,还有双方的外交战,唐朝在安史之乱初期吃亏最大的事情,就是唐玄宗时期讨伐南诏,导致南诏成为吐蕃的盟友,后来吐蕃每次对唐朝进行军事行动,南诏都从侧面夹攻,使得唐朝里外难顾。特别是地处前线的四川,更是腹背受敌,在这种情况下,唐朝也开始分化瓦解。唐宪宗在位时,唐朝宰相袁滋筹划,将与唐朝翻脸数十年的南诏重新拉了回来。这以后,吐蕃的日子不好过了,在西域地区,由于唐朝和阿拉伯结成了联盟,导致吐蕃不得不调动精锐在西线防备阿拉伯军,战线日益拉长,作战也日益吃力。漫长的战争激化了双方的内部矛盾,唐朝内有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吐蕃内部也多次爆发奴隶起义,两家人都认识到一个问题:这场战争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公元821年,唐穆宗即位,这时候统治吐蕃的,是赞普赤热巴巾,他极力主张和唐朝恢复和平关系,并在唐穆宗即位的第一年,就连派了3次使节到长安,表达了和平的诚意。同样内忧外患的唐王朝,也希望能有一个和平的环境。公元822年,唐穆宗派重臣刘远鼎到吐蕃,经过商谈,和吐蕃会盟于拉萨东郊,双方发誓“患难相恤,暴虐不做”,记载这次会盟情况的唐蕃会盟碑,今天依然屹立在拉萨大昭寺。此后的事实表明,双方都忠诚遵循了这个承诺,甚至在吐蕃之后几次遭到严重雪灾时,唐朝都主动拨发粮食援助,而唐朝与吐蕃双方每逢婚丧嫁娶,帝位传承,都互相通报情况。持续几个世纪的战争终于结束了,尽管对于双方百姓来说,这个和平来得有些迟。
第十八章毁灭唐王朝的朱温
与吐蕃之间的修好,为唐蕃两个政权的边民,迎来了一段和平的时光,但是唐王朝的灭亡,却不可逆转了。
唐朝在经过了唐宣宗在位后的“小贞观之治”后,就迅速进入了下滑期。唐宣宗死后,相继即位的唐懿宗、唐僖宗皆是无能之主。而在唐宣宗中兴时期掩盖的危机:土地兼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政治腐败等,却从此迅速膨胀。到了唐僖宗在位时,唐朝爆发了持续10年的黄巢起义,敲响了唐王朝灭亡的丧钟,而真正把唐王朝送上死亡之路的人,就是这场大起义中的一个叛徒朱温。
一
朱温,河南商丘人,公元852年生人,其父亲是乡村的一个私塾教师,也算是书香门第家庭,可朱温子不类父,道德文章没心情学,偏偏喜欢在村子里好勇斗狠,成天惹是生非。而且和一般的莽汉不同,朱温从小性格就狡诈,打架的时候拍个黑砖,搞个偷袭,那是家常便饭。朱温的母亲十分宠他,每次朱温惹了事,都挺身护着他,不断告诉别人:我儿子将来能做大事业,你们不要小瞧他。那时候的乡亲们,包括朱温的父亲,都认为这女人纯粹溺爱孩子,说的都是胡话,直到很多年后,当朱温已经成为一代枭雄后,相信他们才不得不感叹:女人看人,有时候真的很准。
朱温的发迹,是在他25岁那年。那年黄巢起义打到了他的家乡,乡亲们纷纷逃离避难,偏偏朱温不跑,不断跟他人说:我发迹的机会到了。结果农民军一到,他飞也似的报名参军。之后随着黄巢南征北战,他起先只是一个小卒,但是打起仗来无师自通,偷奸耍滑搞鬼子,很快就玩得滚瓜烂熟,先当小队长,然后当参将。他得到黄巢赏识,主要还是义军转战南方时,在江苏镇江遭到了唐军的追击,慌乱之下,朱温不慌不忙,主动要求殿后。他仅带了500多人,在镇江附近的山里大摇旌旗,让唐军误以为农民军设下了埋伏,硬是被追击的农民军给吓跑了。唐军,也就失去了这千载难逢的活捉黄巢的机会。此战让黄巢对他刮目相看,然后提升为亲军大将,到了后来农民军占领长安时,朱温已经是先锋营将官了。在占领长安的战役中,朱温率先头2000人身先士卒,打到长安附近时又继续耍诈,一路大张旗鼓,宣传自己带了几十万人来,硬是把唐朝留守在长安的军队吓得脚底抹油逃跑了。结果,农民军兵不血刃,占领了长安这个黄巢梦寐以求的坚城。然后,朱温又马不停蹄率兵南下,攻克了唐朝的寿州地区,粉碎了唐朝欲经河南反攻长安的计划。随后,朱温出任黄巢农民军大齐政权的“陕西防御使”,成了权镇一方的封疆大吏,短短5年间,年仅30岁的朱温,就成为了黄巢农民军中最有战斗力的名将,甚至许多唐朝军队看到“朱”字战旗,竟然拔马而逃。这位河南商丘的小混混,此时第一次体会到如日中天的感觉。
朱温的危机,在他成为“封疆大吏”后第一次到来了。驻守陕西同州的朱温,很快遭到了唐朝河东节度使王崇荣的打击。王崇荣是此时唐朝藩镇中非常强悍的一支,且他曾投降过农民军,对农民军的战术非常熟悉,此时的朱温,麾下主力大部分被黄巢调走,手中只有1万多兵马,又怎能抵挡这虎狼之师。屋漏偏遭连夜雨,在早年流动作战的时候,因为抢夺战利品,朱温得罪了黄巢的谋士孟凯,结果,朱温向黄巢告急的文书全都被孟凯扣了,打打不过,救救不了,风光一时的朱温,现在却叫天天不应了。可朱温不认命,不就是打不过嘛,投降不就得了。
比起后来的张献忠,朱温投降可以说百分之百的真诚,既然决定投降,就拿出投降的样子,朱温军中黄巢的亲信,一夜之间就被朱温杀了个干净,提着战友们血淋淋的人头当礼物,朱温正式向唐朝投降。闻听这一员农民军最彪悍的将领归顺了,远在四川的唐僖宗竟然欣喜若狂,大喊“此大唐复兴之兆也”。接着朱温摇身一变,成了围剿黄巢的“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