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63(1 / 1)

不容青史尽成灰 张嵚 5329 字 2019-04-30

历次政治斗争,特别是著名的“巫蛊案”。公元前91年,太子刘据被权臣江充“用巫术谋反”,这场陷害案的真正策划人,是此时位高权重的大将军李广利,李广利一心想拥戴其外甥昌邑王为太子,因此与丞相刘屈髦合谋,全力陷害太子。这场政治风暴席卷多人,包括大将军卫青的子女,丞相公孙贺一家皆因此获罪,为了证明清白,太子刘据愤然起兵,诛杀了大兴冤狱的江充,却被“老糊涂”的汉武帝误解为谋反,结果一场内讧,太子刘据被杀,其母卫子夫自杀以证清白。巨大的政治变动,给晚年的汉武帝以沉重打击,之后他选择了钩弋夫人所生的小儿子刘弗陵为太子,但为避免后宫专权之祸,忍痛处死了钩弋夫人。在辅政大臣的选择上,他选择了小心谨慎的霍光,以“周公辅成王”的图画展示给霍光,表达了对霍光的期待。汉武帝去世后,霍光受命辅政,担起了汉帝国这个百废待兴的烂摊子。

刘弗陵即位初期,内外的麻烦都有。内部方面,与霍光一同辅政的左将军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不甘居于已是大将军的霍光之下,因此相互串联,阴谋发动叛乱。他们先勾结燕王刘旦,里应外合诬陷霍光谋反,但汉昭帝刘弗陵是个聪明人,一眼识破了其中的诬告,并要追查主谋,为了掩盖罪行,上官桀干脆准备发动政变,计划由长公主宴请霍光,席间突袭杀死霍光,然后废除汉昭帝,迎接燕王刘旦即位。霍光表面谨慎,内心却如明镜,他假装不动声色,却抢在上官桀们之前动手,火速逮捕了上官桀和桑弘羊等人,粉碎了这场未遂的政变。之后,上官桀们被满门抄斩,参与谋反的燕王刘旦和长公主畏罪自杀。可叹的却是上官桀和桑弘羊二人,上官桀和霍光本是儿女亲家,但权力面前,依然如此无情,桑弘羊却更可叹,若没有这笔叛乱,他本可以以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改革家的身份名垂青史,孰料权力诱惑下利令智昏,以至于晚节不保。

粉碎了上官桀的“反动集团”,使霍光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完成汉武帝临终的嘱托。谨慎小心的他,在这时期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减负”,即不断减免汉武帝晚期的各种赋税,与民休息。值得一提的,就是公元前86年,西汉帝国召开了著名的“盐铁会议”,即在民间召集贤良,与朝中辅政大臣一起,对国家的大政方针进行讨论。会议期间,从民间邀请来的中下层学者们,猛烈抨击西汉帝国这时期的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各项政策,而桑弘羊等人却极力反驳,要求继续延续这些既定方针。作为执掌国家政权的大将军,有“决定权”的霍光采取了公正的态度,对于垄断过甚的盐铁官营政策,决定取消其中酒的专卖,给予民间经营权利,但依然保留着对盐铁经营的控制。而对于对减轻老百姓负担有利的告缗、算缗政策,有限度地减少了征收税赋的比率,废除了“告缗”的苛刻条令,杜绝了告密风气,维护了国家稳定。既没有全盘推倒重来,又保障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对比中国古代政坛上习惯搞“一刀切”的政治风气,可谓开明的多。

在经济上与民休息的同时,汉朝对匈奴的态度,也是恩威并施。一面主动向匈奴发出和平信号,一面不放松武备,在边境上继续发展屯田,整军备战,多次击退匈奴的入侵。这时期的匈奴变化甚多,击败李广利的狐谷鲁单于,虽然得意洋洋地自称匈奴是天之骄子,写国书羞辱汉武帝,但他本人在公元前85年就与世长辞,看不到匈奴重新雄霸的一天。他的死,给匈奴内部带来了“多米诺骨牌效应”,因为他的助手右谷蠡王不满意自己没有接班,公然反叛新单于,因此匈奴帝国陷入了内战之中。而此时汉帝国又有另一员杰出的名将赵充国,多次击败匈奴人,迫使匈奴重新与西汉帝国修好。这时期的汉帝国,史称“四夷宾服,百姓充实”,在汉武帝末年走下坡路的西汉帝国,又开始重新爬坡了。

汉帝国开始爬坡了,汉昭帝本人的健康状况却持续滑坡,这位8岁登基的少年君王,对霍光信任有加,国家大事尽可能委以处理,随着年龄的增长,霍光也很识趣,越来越多的将政权移交给汉昭帝。如果没有意外的话,这位少年睿智的君主,很可能成为一代杰出的圣君。但意外偏偏发生了,公元前74年四月,汉昭帝即与世长辞,年仅21岁,临终前的最后一道诏书,是下令将全国农业赋税再次减免十分之三,对汉武帝“与民休息”的遗嘱,可谓贯彻到底。

汉昭帝的突然去世,让汉帝国的皇位再次出现真空,尤其麻烦的是,这位少年君王并无子嗣,因此理论上说,此时汉帝国的诸侯王们,特别是汉武帝的直系子孙,都有登基继位的机会。身为大将军的霍光,再次担负起了辅政的重任。经过挑选,首先确立为皇帝的是昌邑王刘贺,他是汉武帝的直系子孙,汉昭帝的侄儿,根正苗红的接班人,但这位刘贺却是个“败家子”,登基后就知道游玩享乐,在来京继位的路上,他就纵容手下人抢掠民女,根本没有皇帝的样子。这时期的皇帝是说了不算的,废立大权完全操控在霍光的手里。忍无可忍下,霍光在刘贺登基的第27天,就召集群臣,宣布废除刘贺。之所以这么顺利,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霍光此举得到了此时手握兵权的名将赵充国的支持,赵充国在宣帝时期得到的信任,也与此有关。

刘贺被废后,汉武帝的曾孙刘病已被立为皇帝,这就是昭宣中兴时期的另一位重要人物汉宣帝。这位汉宣帝,是中国历史上具有传奇色彩的皇帝之一。他的祖父,就是当年巫蛊之祸中举兵的太子刘据,因被祖父株连,刘病已出生在监狱之中,并长期生活在民间,这段人生经历也让他深知民间的疾苦。霍光废刘贺时,刘病已虽然已经恢复了刘家的宗籍,但并没有爵位,是从民间迎立到皇宫即位的。在汉朝的历史上,除了汉高祖刘邦外,他是又一个百分百的平民皇帝。

但这时期的刘病已很明白自己的身份傀儡。事实上刘病已即位后,国家大权包揽于霍光之手,而谨慎小心了一辈子的霍光,在这时期也彻底反弹了,大权独揽不说,为人更飞扬跋扈,尤其是他为了控制汉宣帝,竟然将汉宣帝的结发妻许平君毒死,以使自己的女儿霍成君做皇后。许平君在汉宣帝贫贱之时,与他相濡以沫多年,为人朴素低调,但权力斗争注定无情,她的离开,是汉宣帝一生的一件痛事,之后很多年,汉宣帝还写诗悼念她。

许平君的过世,也让汉宣帝与霍光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从前宛似股肱的君臣,现在却是敌人。霍成君被立为皇后,让汉宣帝家里平添了一头“河东狮”,此女子飞扬跋扈,且生活铺张奢侈,与勤俭持家温良贤淑的许皇后完全是两类人。对这一切,汉宣帝的态度就一个:忍。不忍也不行,满朝文武都是霍家的人,自己更在风口浪尖上,反正自己从小就是从民间忍过来的,多忍几年也无妨。这时期汉帝国的国力,依然是蒸蒸日上,汉帝国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以减税、鼓励边将屯垦等方式,继续恢复生产。忍到公元前68年,操劳一生的霍光终于去世。对霍光,汉宣帝也极尽荣宠,以皇帝的规格礼节祭葬,给予极高的尊崇,但霍家的命运,却从此开始改变了。

其实对于霍光家族,汉宣帝一开始并没有清算之意,虽然霍光害死了他的结发妻,但其拥立的大功,汉宣帝还是感激的。尤其是对皇后霍成君,汉宣帝也极力隐忍,事情的改变,是因为霍家后人的日益嚣张跋扈,霍光的妻子霍显大兴土木,屡做违法事情。在隐忍的同时,汉宣帝也不动声色地削除了霍光的羽翼,他的两个女婿都被解除了职务,其子霍勋被提升为大司马,其实是明升暗降解除了兵权。惶恐之下,霍家人决定铤而走险谋反,然而就像当年上官桀谋反失败一样,这次霍家也输在了谨慎的汉宣帝手里。谋反的消息从一开始就被汉宣帝掌握,还没等到霍家发难,汉宣帝就不动声色发布任命,将霍家的子孙们调出京城,然后突然动手,将其一网打尽,结果以谋反大罪,霍家全族遭诛。隐忍多年的汉宣帝,从此真正的掌握了政权。

亲政后的汉宣帝,开始延续汉昭帝时代已经有的“中兴局面”。比起汉昭帝时期,他对内政的创举,是对吏治的重新整合,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反腐败,他派出大批精干官吏,整顿已经冒头的地方腐败现象,严查贪官污吏。比如对他有拥立大功的丞相田延年,就因为贪污问题遭到惩治。而与之对比的,是他对汉朝律法的修正,废除了诸多苛刻残暴法令,治官以严苛,治民却以宽简,汉王朝的官风民风,在这一时期一度彻底扭转。经济方面,汉宣帝继承了休养生息政策,但也强化了汉武帝时期经济改革的成果。尤其是他大力削弱诸侯,将诸侯土地尽可能地分配给农民耕种,进一步缓解了土地矛盾,工商业方面,在加强税收管制的同时,进一步放宽经营限制,这时期的工商业和农业,都有长足发展。

汉宣帝在位时期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彻底解决了匈奴问题。汉宣帝时代的匈奴,已经分裂成了南北两大部,两大部落相互攻杀,再无法对汉朝边地形成威胁,但汉宣帝却不满足于这种暂时的和平,抓住机会重手出击。一面屡次联合西域乌孙等国,派兵打击匈奴,一面实行招抚政策,招募匈奴人归附。他的努力收到了回报,公元前51年,匈奴呼韩邪单于主动至长安,宣誓归顺大汉朝,在经过了近百年和战后,汉帝国从此开始,终于赢得了对匈奴战争的彻底胜利,早已作古的汉武帝若泉下有知,也可含笑九泉。汉宣帝在位时期的公元前61年,也是一个值得中国人记录的年份。这一年,汉帝国正式在轮台设立西域都护府,以郑吉为第一任西域都护,从此开始,广袤的新疆大地,正式划入了中国版图之中,这是一个继往开来的伟大成就。

公元前86年至公元前48年汉宣帝在位的这38年,是西汉帝国最后一个光辉时期,就像夕阳正红一样,立国百年多的西汉帝国,此时确实已到了王朝的晚期,昭宣中兴的余晖之后,汉帝国即将进入一段漫长的黑暗期。

第十七章西汉被外戚“衰”了

西汉帝国的衰弱,汉书上说“衰于元成”,这里的“元成”,就是这时期相继在位的两任皇帝:汉元帝和汉成帝。

公元前48年,43岁的“中兴之君”汉宣帝病故,其子刘奭即位,即“衰于元成”中的汉元帝,历史上的这个评价,显然是说他对西汉的灭亡负有重要责任,但是在当时,这位刘奭却是一个苦命人,更是个出了名的好人。

刘奭的母亲就是被霍光害死的许平君,他能做上太子的位置,很大程度也因其父对许平君的深厚感情。作为汉宣帝的长子,在人生的最初岁月里,正是霍光专权的岁月,他唯一能做的,就是陪着父亲继续忍耐霍光,但长年的忍耐,非但没有磨砺他的性情,反而造成了他懦弱优柔的性格。在做人上,他是个好人,但做皇帝,他却是一个“杯具”。

刘奭在位时期,赶上了一个好时候,强大的匈奴汗国已经臣服在汉帝国脚下,他成了西汉历史上少有的不必担心外患的帝王,但国家无外患,必有内忧。这时期的汉帝国,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土地兼并重新抬头,汉宣帝的晚年,虽然采取了一系列遏制土地兼并的政策,一度缓和了矛盾,但随着他的过早去世,这一切的努力也就戛然而止。汉元帝时期,正是西汉帝国土地兼并越演越烈的时期,尤其是他的妻子王政君,即后来西汉晚期著名的王氏家族,这时期实力迅速膨胀,而汉元帝本人,因专宠王氏,对此也基本采取了放任态度。

受童年经历的影响,汉元帝本人对儒学非常着迷,汉武帝虽然独尊儒术,但儒学彻底在中国历史上占绝对统治地位,却是从汉元帝在位时期开始。汉元帝在皇帝任上,一面推崇儒学,特别是按照儒家标准选拔官吏,大兴文治,使得全国上下尊儒成风。物极必反,这时期的汉帝国,一改汉宣帝在位时期的高效率行政状态,官员以研究儒家学问邀宠,崇尚治学清谈而不务实政,国家行政效率大大降低,甚至大批只研究学问,无行政经验的书呆子,也进入到政府之中。与此同时,汉元帝信任宦官,自己不务政事,以宦官石显等人掌控群臣,汉帝国的宦官专权局面,最早就是在此时肇始。

而在这些表面的劣迹之下,一股暗流也在涌动。这股暗流在他在世的时候并不显眼,但在其身后却发生了巨大的裂变王家外戚势力的壮大。在汉元帝在位时期,其皇后王政君的外戚家族力量迅速膨胀,不但圈占土地,掌握政权,其子孙更相继进入了汉帝国权力的高层,汉元帝做梦也没有想到,正是这个王家,将西汉帝国最终送上了不归路。

当然,诸多问题之中,汉元帝也不是没有做过好事。比较有名的,就是史家津津乐道的“昭君出塞”,但相比之下,他最多是坐享了前辈帝王们对匈奴政策的成果,其本人并无多大建树。他在位时期,表面的不作为下,西汉帝国早已是矛盾丛生,真正把西汉帝国送上不归路的,是他的儿子汉成帝刘骜。

在中国历史上,刘骜是一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