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用,颜回却想着能够找到一个小国做官,在当地施行教化,倡导仁政,然后用小国的施政成就去影响大国,这样所有的国家互相学习,天下也就不会有战争了。这个想法在后来人看来“很傻很天真”,但是在当时,却是颜回真实的愿望。而且,他的政治思想也是最接近孔子的,孔子和颜回一样,都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可以辅佐的明主,然后可以倡导礼乐,让国家偃旗息鼓,再也没有战火。为了这个理想,孔子周游列国,屡遭失败,等待14年后他返回鲁国时,已经68岁了,人生70古来稀,孔子自己也知道,这个理想他有生之年是看不到的,但是他却有一个传承者颜回。在孔子眼里,这是一个完全继承了自己理想的人,但是事与愿违,颜回英年早逝,孔夫子白发人送黑发人,又怎能不悲痛欲绝。
颜回的理想,在后来的时代中也引起了相当多的共鸣,特别是对于那些一生不得志,且胸怀大志的知识分子,颜回的故事,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当然,这种共鸣,大多数发生在人生极度灰暗绝望的时候。比如东汉时期的著名清官杨震,在屡次整顿官场却遭到失败后,就曾经对其弟子说:“今始之颜回乐中之痛也。”宋朝改革家王安石,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概倡导变法,但是晚年却惨遭失败,也因此写下了大量感叹颜回遭遇的诗篇。颜回的美好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是千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共鸣。
三
颜回的人生,不仅仅表现在孔子的悲伤中,也不仅仅表现在论语中的各类对话里,事实上,透过现在留存不多的史料,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一个真实的颜回的风貌,这是一个坚强、忠贞、乐观、品德高洁的颜回。通过那些有限的记录,我们或许不难理解颜回在生前身后得到推崇的原因。
孔子周游列国时,一度局面非常惨,比较著名的,就是他们被围困在陈蔡地区,断水断粮多日,险些客死他乡。在山穷水尽之时,一生忠贞自己理想的孔子,也进取心一时大沮,对自己苦苦寻找的“仁政”产生了怀疑。因此,他故意问身边的弟子:“我们的主张是正道,又不是邪道,为什么会沦落到这种境地呢”他不仅仅是问弟子们,同样也是问自己。而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也无意中成为孔子对各位弟子品德的一块试金石。对这个问题,孔子的各位弟子回答各异,也多让孔子失望。比如子路认为,这是由于我们还不够仁义,不够聪明,所以别人不信任我们,以至于沦落到这样的境地。这不仅仅是自我批评,而且是对老师的学说产生了怀疑。子贡的回答是,老师孔子的理论是伟大的,但是很难实现,应该把标准降低一些,这样说不定就能够实现主张了。这表面上是夸奖孔子理论伟大,真实的意思却是说孔子的理论不合实际。从这两个人的回答可以看到,此时的局面,对于孔子而言真的是绝路,进退无路不说,就连他弟子也产生了分歧,不少弟子不但开始怀疑老师的学说,而且开始质疑老师的学说,就是孔子本人,也开始动摇。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挺身站出来的依然还是颜回,颜回的回答慷慨激昂,他认为孔子的思想是“至大的”,也正因为如此,天下目前才“不能容”。孔子的思想本身是伟大的,我们绝对不能因为去迎合那些“不能容”的人,去修正自己的思想,即使我们的思想不能实现,我们也是伟大的。事实也确实如此,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并没有实现,但孔子本人是伟大的,颜回的这种观念,还是坚持了孔子“君子固穷”的观点,也就是说,一种理念,即使一时不能被社会所接受,也要坚持,这一条路,哪怕一无所获,也要勇敢地走下去。从这个简单的回答我们不难看到,坚强的颜回,是孔子真正的知音,在诸多弟子中,他不但真正理解了孔子的学说,而且也一直在用自己的努力坚持孔子的学说,如果他不是英年早逝,很可能会成为孔子儒家思想的最佳继承者。
除了理解孔子的思想外,在周游列国的一路上,颜回也鞍前马后,照料孔子的饮食起居,甚至不在意因此遭到任何的误解。其中的一件事就是,当时孔子他们饿了几天几夜,子路好不容易弄来了一石米,赶快做饭给孔子吃,颜回负责烧饭,当时子路在旁边无意中看到,颜回竟然在偷吃,这在儒家弟子里,是非常大逆不道的行为,认定颜回大逆不道的子路,赶快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孔子,孔子知道后并不相信,然后经过一番盘问,总算得知了事情的原委。原来颜回在做饭的时候,一不小心有一些沙子吹进了饭里,颜回赶快用勺子把混杂了沙子的稀饭舀出来,但是扔掉了又可惜,就自己吃掉了,这件事情让孔子感慨颇深,他当场感叹说:“人都说眼见为实,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眼睛看见的,也可能是虚的。”经过此事,颜回至孝的名声,让众位弟子更加心悦诚服。
颜回除了对孔子至诚至孝外,更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而不像许多人想的那样不知变通。颜回跟随孔子回到鲁国后,当时鲁国有一个著名的马车手叫东野毕,在整个春秋诸侯中都颇有名声。但是颜回对东野毕却有不同的看法。有一次鲁定公问颜回,东野毕是不是适合驾车,颜回回答说,他驾车的速度很快,但不到3天,给他拉车的马就会逃跑。事实证明颜回的眼光准得离谱。东野毕被叫来给鲁定公拉车,没3天时间,马全跑光了。大为惊讶的鲁定公,问颜回是怎么看出来的,颜回的回答是,东野毕驾车的技术虽然好,但是他根本不懂得爱马,每次都让马竭尽全力地跑,日久天长,再好的马也受不了,不是被累死,就是逃跑。颜回又举出了他所敬佩的大舜的例子。他说大舜当年驾车,从来不让马竭尽全力,马跑的时候,都是要留有余力,这样,马才会长久地为他效力。其实治理国家的道理也一样,做君主的对待老百姓,就应该像大舜驾车一样,不能过度地剥削,而是应该主动与民休息,这样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老百姓也才能够安居乐业,否则老百姓逃跑,就像马逃跑一样。这其实是在借马说人,用驾车来说治国的道理,宣传的还是他所倡导的“仁政”思想。由此可见,颜回同样有睿智且眼光独到的一面,如果他不是英年早逝,在春秋的政坛上,很有可能会一展抱负。
四
在孔子的弟子中,受到孔子称赞比较多的,除了颜回外,还有闵损、冉耕和冉雍。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在孔子心目中具有很高德行的人。论语中对他们3个人的记录里,闵损的记录是非常多的,他和颜回一样,是一个轻视功名利禄的人。司马迁的史记里也曾说他“不事士大夫,不食君之俸禄”,是一个视功名利禄为粪土的人。孔子对于他的看法是,闵损这个人很少说话,但一旦说话,都是道德水准非常高的至理名言。而且他和颜回一样,都是鲁国人,且他们赶上了三桓夺权。那时候的闵损,也坚决绝三桓的拉拢,特别是当时三桓中的季氏,曾经想招募闵损做自己的家臣,这是当时许多“士”都梦寐以求的,而闵损却嗤之以鼻。当时的季氏很有诚意,三番五次地派人来请,闵损却一点面子也不给,他对来邀请他的使者说“好好地给我辞了吧,如果你们再来逼我,我就立刻逃走”。从这件事情上看,好像闵损是一个性格外向高傲的人。但事实上,闵损在当时孔子的弟子中,是出了名的谦虚的。他在孔子的身边时,对所有的人都是和颜悦色的,即使在师兄弟之间讨论问题的时候,他脾气也非常好,几乎从来不发火,脾气暴躁的子路等人,对他也非常尊敬。性格的反差,足见闵损嫉恶如仇的性格,在他的眼里,三桓架空国君,变乱祖宗的章程,这就是大恶,和这样的人合作,对自己是一种耻辱。所以孔子把他和颜回一起列入“德行”中的翘楚,也确实是有道理的。
作为孔子门徒中的“道德楷模”,闵损本人也是很有影响力的。三国时期的著名诗人阮籍在自己的诗歌中,把他和颜回共称为“颜闵”,可见在后人的心中,他是一个可以和颜回齐名的人。而且在孔子的门下,他的资格也比其他徒弟老的多,闵损只比孔子小15岁,在当时的孔子弟子之中,他却以孝顺出名的。论语中颜回被孔子称赞得很多,但是在“孝顺”这条上,孔子称赞最多的却是闵损。在中国著名的“二十四孝”中,他也位列榜单之中。闵损小时候遭到后母虐待,衣着单薄,连衣服里都全是芦花,被他父亲发现后,父亲要赶走后母,闵损却为后母说情,说后母在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挨冻受苦,如果后母走了,连弟弟也要挨冻受苦,所以还是我一个人挨冻受苦好。千百年来,他就是中国儒家“孝道”的楷模之一。
第十四章田氏怎样得到齐国
从春秋到战国,一个重要的景象,就是旧的奴隶主阶层崩溃,新兴的封建地主阶层把持各诸侯国大权,地主阶层把持大权的方法,主要有变法和政变两种。在春秋战国交界的早期,政变是主要手段,而到了春秋战国交界之后,变法又成了主要手段。
春秋到战国时期,中原各诸侯国的权力更迭,主要发生在两大传统强国晋国和齐国。两大传统强国的原有统治者,都在这一时期丧失了政权。
晋国的方式是三家分晋,即在晋国国君有名无实的局面下,通过内战的方式,由韩赵魏三大家族联合灭掉了最强的智家,瓜分了晋国的土地。晋国,这个春秋时期一直作为南北争霸“两极”存在的大国,也就因此不复存在了。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原本晋国的土地上,崛起了韩赵魏三个国家,在战国争霸的历史上,这三个国家都是“战国七雄”之一。只是分散的三国,虽然也有过魏国的霸业,却终于不能阻挡秦国东进的脚步。
而和晋国相比,齐国的政权更迭,虽然也是以旧国君被废黜为结果,却并没有出现如晋国这样的国家分裂局面,代春秋时代姜氏而起的田氏,不但顺利平定了齐国其他诸侯势力,抢班夺权成功,齐国的国土也并没有因此而分裂,统一的齐国,反而比春秋时代更为强大,一度成为与秦国争锋的两强之一。相比于晋国的分裂,这种更特殊的抢班夺权方式,究竟又是什么原因呢
一
要了解田氏代齐的来龙去脉,需得从事件的主角田氏家族说起。
对于齐国来说,田氏家族其实是个外来户,田氏家族本来姓陈,是春秋时期陈国国君的后人,因为陈国发生变乱,他们避难到了齐国,此后几经发展,成为了齐国的重要宗族之一。
田氏逃亡到齐国,是公元前672年齐桓公在位时期。当时的田氏祖先,就是陈国公子陈完,早在陈完出生的时候,就有算命先生为他算过一卦,大体意思是说这个孩子的子孙将来要建立一个国家,但这个国家会在陈国之外,按照卦象的指示,这个国家的诞生地,就是齐国。后来陈国内乱,陈完逃亡到齐国。齐桓公知道后,对陈完很器重,任命他为管理百工的公正。在这个职位上,陈完夹起尾巴做人,工作兢兢业业,待人接物谦虚有礼,很快在齐国站住了脚。而真正确立他在齐国贵族地位的事件,是他和齐国宗族懿仲的联姻。作为齐国宗族的懿仲,在决定把女儿嫁给陈完之前,也曾找人算过一卦,得到的结果是这个陈完的子孙在5代之后就要昌盛发达,八代之后其在齐国的地位,无人可比。这个算卦结果让懿仲打定了主意,把女儿许配给了陈完,就这样,改为田姓的陈完家族,从此确立了和齐国王室的姻亲关系。
正如卦象上所说,陈完家族开始兴盛,起于陈完身后的第五代。陈完的五世孙陈虚无被齐庄公册封为正卿,这个家族也因此取得了在齐国国内和高、鲍等世家大族平等的高贵地位。陈虚无去世后,他的儿子田桓子继承了爵位,此人,正是田氏代齐过程中的一大关键人物。
田桓子继承爵位的时代,是姜氏齐国历史上最乱的一段时期。这时期的齐国连遭内乱,几任国君被杀,田桓子早期联合晏婴,推翻了崔杼、庆丰等士大夫势力,扶植齐景公登基,田家因此成为齐国贵族中的勋贵之一。之后的齐景公当政期间,是齐国又一段回光返照时期。齐景公任用贤相晏婴,几十年来励精图治,意图重新恢复齐国的霸权地位,齐国的经济、生产得到迅速发展。而齐景公本人,是一个权力欲很强的人,他对于多年以来齐国宗族当道,王室衰微的局面很不满意,因此上台初期,他把主要精力放在清理齐国的当道勋贵上,根基甚浅的田桓子,就成了他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打手。公元前532年,齐景公借田桓子之手驱逐了此时齐国把持国家大权的栾、高两大家族,并且迅速平定掉他们的势力,为齐景公立下头功,也踢开了田家夺权之路的第一块绊脚石。其在齐国的政治地位,开始蒸蒸日上。
与蒸蒸日上的政治地位相对应的,还有田家蒸蒸日上的经济实力。齐景公在位时期的春秋时代,是弭兵之会结束后的暂时和平期,中原诸国的战乱大为减少,各国都把主要精力放在整顿内政和发展生产上,齐国尤其如此。但是在新兴封建制经济勃兴的局面下,田桓子顺应形势,很快采取了新的发展模式。他采用减轻租税的方式,招募农民前来投奔,特别是在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