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649(2 / 2)

拣宝 5601 字 2019-04-30

另外就是图画的本身了,十二段花鸟,不着一色,仅以水墨描绘了不同的栖禽,笔墨浓淡变化,极富层次和质感,显现出宋代中国画严谨的写实的画风与典雅的审美趣味。

图中鸟之羽毛,用淡墨轻擦出形,又以较浓墨覆染,再以浓墨点染重点的头尾、羽梢等部位,层叠描绘,反映鸟羽松软的质感、丰富的厚度以及斑斓的色彩。

总而言之,这些花鸟,无论是形态,还是神态,都精妙绝伦,让人过目难忘。

“没错,就是这幅画。”

适时,一个专家微叹道:“当年我鉴赏过,可惜与之失之交臂。十二年了,现在重新再遇上,可不能错过了。”

“说得很对。”旁边众人深以为然。

听到这话,王观就意识到该是自己出马了,立即说道:“好,把它记下来。”

“不急。”

适时,周老却比较谨慎:“先看看,看完了再说。”

“嗯,确实要好好看看”其他人也不反对,之所以这样小心谨慎,却是由于关于这一幅画,在行业之中却是存在了一些争议。

实际上,古画鲜少不存在争议的。主要是每个鉴定师,都有自己鉴定东西的标准。如果发现一些细节与自己的认知有异,自然觉得东西可能不对。

这幅写生珍禽图也是这样,有人觉得图中禽鸟造型准确、神态各异、生动传神,却也有人认为图画笔墨平平居多,败笔不少,精彩之处未见。到底是形神具备,还是用笔迟滞粗糙,各有各的看法,由于审美情趣的迥异,真的没办法统一。

不过,从印章来看,除了宋徽宗本身的印章以外,另外到了清代乾隆皇帝年间,他才尽兴发挥,不但盖上了皇帝印玺二十一方,又制作了十二个句子分别题于画心之中。

据人考证研究,觉得乾隆皇帝这些印章和句子倒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考虑到乾隆皇帝鉴定东西的本事也不太靠谱,所以也有人觉得,这画可能是元明时期的仿作。

然而,东西在流传的过程之中,无论是民国的大收藏家张葱玉,还是近现代鉴赏大师启功先生,以及许多顶级古书画鉴定专家,也曾确定这画为宋徽宗真迹。也就是说,觉得这画卷是真迹的人占了绝大多数,只有少部分人存疑罢了。

少数服从多数,所以大家觉得这应该是真迹。不然的话,也不可能在零二年春拍上拍出两千三百万的高价。可是那少部分人也不服气,他们觉得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所以其中的真真假假,还真是不太好说得清楚。

不过,在研究片刻之后,一个专家率先说道:“我觉得肯定是真迹,且不提纸质还有印章,单单就画风而言,与宋徽宗另一幅真迹四禽图一模一样。尤其是禽鸟的翎毛的眼睛,更是十分传神”

第一千零三十三章待定

“宋徽宗的花鸟画,最细致的就是翎毛和眼睛了。”

此时,一个专家侃侃而谈:“据说他在画翎毛的时候,习惯用双勾谨细,使得毛羽洒然,形体生动而自然。尤其是描绘禽鸟眼睛的时候,多以生漆点睛,隐然豆许,高出纸素,几欲活动。”

“这幅写生珍禽图中的鸟儿就是这样,充满了形神兼备的高妙写生,已从朴实真诚之趣,变而为精微灵动,也就是形似以物趣胜,神似以天趣胜”

在评点之中,王观等人也纷纷点头。画得好不好,大家都有直观的感受,自然比较偏向东西是真迹的立场。毕竟所谓的存疑,有时候却是有些人的投机。

这不奇怪,无论古今,不管是什么事情,都有投机者的存在。鉴定师这个行业也是这样,在给东西挑毛病的时候,未必就是觉得东西有问题,或许是为了标新立异,又或者是赌一把。毕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一些以前觉得是真迹的东西,现在也可能断定为仿作了。

基于这个理由,一些人自然投机取巧,想要赌运气。如果碰巧让他说对了,那么这件事情就是他的荣誉、骄傲,肯定时常挂在嘴边。也就是这个原因,才使得行业之中充斥了各种不同的声音,牛鬼蛇神一大堆,各种乱七八糟的事情时常发生。

所以说,外人觉得古玩收藏的水很深,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一些人唯恐天下不乱。毕竟只有乱了,他们才能够浑水摸鱼,大捞好处。

不过周老等人却很有艹守,有一说一,东西对就对,不对就不对,自然不会有什么私心。经过细致的鉴定之后,一致认为东西就是真迹。

“肯定没问题,就它了。”一个专家笑叹道:“有了这三件宝贝,真是不虚此行。”

“你要求太低了,好东西还在后头呢。”

与此同时,旁边的专家呶嘴示意道:“看见没有,玉玺”

玉玺,当然不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传国玉玺,而是清代皇帝的印玺。

毕竟清代的皇帝除了二十四宝以外,还刻了许许多多印玺。比如说乾隆皇帝,一生刻印无数,据说在万枚以上。这些玉玺在清末的时候,大多数被掠夺流失海外。近些年来,世界各大拍卖场上,没少看见这些皇帝玉玺,而是价格被炒得很高。

有人说,这是掠夺一次不够,看见中国人有钱了,所以变着法子进行二次掠夺。这话尽管有几分偏颇,但是未尝没有道理。

不过,现在的情况好点,有人打开秘库保险柜大门,让大家随便挑东西。这样的情况可不多见,周老等人自然不会错过这样的好机会,眼睛肯定是有多大就睁得多大,不放过任何一件珍贵的宝贝。

玉玺,自然是宝贝,尤其是皇帝的玉玺,更是难得的宝贝。现代的人可能缺乏代入感,实际上在古代的时候,印玺相当于身份证,犹如一个人的权势地位象征。

在一些古代文献资料往往可以看到这样的事例,在攻破某座城池之时,直接把城中官员杀掉,然后再用官印号令军民,而且军民也十分服从。

再有就是某某官员在赴任途中,或是病死,或是被大盗砍杀,然后有人冒名顶替去做官,有官印为证,却根本没有什么人怀疑。

对于这样的事例,估计现代人当成是传奇故事。实际上,这却是真人真事。要知道古代的交通非常落后,尽管没有老子小国寡民,乡村之间老死不相往来那么夸张,但是有些人真的一生没有走出百里范围之内。

这也就是所谓的乡土情结,故土难离。主要是一离开,很多时候就再也没有机会返回乡村之中了。客死他乡,葬送在别的地方,这样的情形也不少见。

交通的落后,自然造成信息的不对称,在没有相机电话网络的时代,符印自然就成为了检验一个人身份的信物。那么有了官印,自然可以冒名顶替。也就是说,官印是权力的象征,大家认印不认人,印比人重要。

就是明白这点,周老等人自然更加清楚玉玺的价值。不仅是经济价值,更包括了背后的传统文化价值。所以在发现有玉玺之后,就纷纷围了过去打量。

细看之下,只见玉玺的玉质偏向于暗黄,看起来十分古拙的模样。而且是一般的方形印玺不同,这枚玉玺却是圆状,就好像一根柱子。在柱上却是简单的雕刻,类似于山体状,却磨去了棱角。

此时,一个专家把玉玺拿了起来观赏,着重打量印面的文字。尽管印面的文字是反向的,但是专家经验丰富,稍微打量就辨认出来:“五福堂。”

“哦,是雍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