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真正的鉴赏家来说,信任不是理由,别人的意见也只是参考而已。东西到底真不真,还需要自己鉴别。
不过田老打量片刻之后,却得到和王观一样的结论。然而他也没有点明,只是客气问道:“谭掌柜,除了这画以外,就没别的东西了吗”
“呃”谭掌柜一愣,王观说看不好,他肯定以为王观真看不懂,但是田老这样暗示,却是让他踌躇起来了。
刹那间,该明白的也明白了。如果是行里人,心里有数就行,一般不会多说什么。但是在场的多数是外行人,所以自然有人忍不住问道:“田老,这画有什么不对吗”
“不是不对”田老一笑,招手道:“王观,你来说。”
得,年纪小就是这点不好,容易被当枪使,拿来顶锅。
王观无奈一笑,比较委婉的解释道:“任伯年用笔用墨丰富多变,虚实相生,浓淡自然有一番法度。无论是人物、肖像、山水、花卉,都富有诗情画意,具有清新流畅独特风格。”
“他的主要成就在于人物画和花鸟画,往往寥寥数笔,便能把人物整个神态表现出来,着墨不多而意境深远。也就是说,任伯年人物画的线条非常简练沉着,有力潇洒。”
王观评点起来,然后指着桌上图画道:“不过这些特征,却不能在这幅画中看出来。当然,我年轻眼力不足,经验又不够丰富,或许看错了也不一定。要是说错了什么,请大家不要见笑,多多指点。”
王观这番足够委婉了,却让谭掌柜脸色微沉了下来。尽管王观没有提到半个假字,但是大家又不蠢,自然能够听出弦外之音。未必就是相信王观的判断,但是看见田老一边喝茶,一边点头,就知道他也是这样认为,那大家哪里还会有什么意见。
一时之间,气氛也有几分微妙。王观目光一动,忽然笑道:“田老,你怎么突然对任伯年的字画感兴趣了”
他这是在明知故问,田老也乐得转移话题:“不是对任伯年的字画感兴趣,而是在收集一些与苏东坡有关的东西,到时候在苏子文化节上展览。”
“原来如此。”王观煞有介事的点头,随即笑道:“其实我觉得,就算这画与苏东坡有关,却始终隔了一层,如果能够找到画里的石砚,那才是真正的重宝。”
“苏东坡天成砚”田老感叹道:“谁不想得到呀,不过这砚在明代中期之后,就下落不明了,不知道落到谁的手里。”
“嗯。”
王观点头道:“得到这块天砚之后,苏东坡随身携带,十分珍爱。不过却在贬职黄州期间弄丢了。后来几经辗转,最终落到嘉靖权臣严嵩手中。当时严嵩被抄家,天水冰山录就有这方宝砚的记载。可惜东西归于宫廷内库之后,就再也没有半点消息了。”
“这砚我有”
就在这时,谭掌柜突然开口道:“我店里有一方石砚,与传说中的苏东坡天砚极为相似,但是我也弄不清楚是真是假。如果诸位有兴趣的话,我可以拿来给几位过目。”
大家一听,首先就有三分怀疑,觉得这未必太凑巧了吧。不过田老却没有那么武断,而是饶有兴趣道:“这当然最好,那就麻烦谭掌柜了。”
“没事,大家稍等片刻,我马上回来。”
说话之间,谭掌柜不留痕迹的东坡得砚图卷了起来,然后轻快而去。就算图画是赝品,蒙不了王观等人,但是只要继续开门做生意,图画迟早能卖出去,当然不能随便丢弃。
当然,那是以后的事情了,现在谭掌柜急于做成一笔生意,免给得刑老等人留下不好的印象,那么就要损失许多潜在利益。
想到这里,本来已经走到一楼的谭掌柜一咬牙,立即又转身走了回来
第七百二十三章刘罗锅的寒食帖
与此同时,看见谭掌柜回头了,大家自然觉得有些奇怪,以为他落了什么东西。
然而,谭掌柜一回来,就直接笑容满面道:“诸位,我刚才想到,除了天砚以外,我店里还收藏了一件东西,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兴趣。”
“什么东西”刑老好奇问道:“与东坡先生有关吗”
“那是自然。”谭掌柜郑重点头,轻声道:“东西是黄州寒食帖。”
“什么”
一瞬间,众人愣住了,然后第一反应就是摇头,表示不信。毕竟众所周知,寒食帖真迹就在台北故宫博物馆。谭掌柜现在却说他手头上有这样的东西,谁信啊
“当然,肯定不是真迹。”察觉众人的鄙视,谭掌柜连忙补充起来:“我手头上的自然是仿品,不过却不是一般的仿品。”
这才对嘛
众人轻轻点头,田老也有几分好奇道:“谁的仿品”
这也是中国古代文人的特色了,但凡是名画名帖,肯定少不了临摹的作品。真迹难求,得到一件上乘的临摹作品也不错。
“这个就容我卖个关子。”与此同时,谭掌柜笑容可掬道:“请诸位移步,到我店里一看便知。毕竟东西有些珍贵,不好拿来拿去。”
这话也在理,众人也没有什么意见,就结账跟着谭掌柜走了。
当然,这里所说的众人,肯定不包括四哥、李贵这些人。他们倒是想跟去,然而却不好意思,或没有这个胆子,只好眼睁睁看着众人走了。
不久之后,众人来到谭掌柜的店铺,门前的大字招牌,倒也有几分古韵。大家走进去打量一下,发现店铺空间也挺大,七八个人涌进来,倒也不显得狭小。
另外在二楼,还专门设了一个贵客室,谭掌柜把众人引进这个房间之后,又是斟茶,又是倒水的,忙活了几分钟,这才退了出去。不久之后,谭掌柜回来了,手里却多了两样东西,一件是个盒子,另外一件又是一根卷轴。
盒子先搁到一边,大家明显对卷轴更加感兴趣。
黄州寒食帖,实际上应该称为寒食诗帖,是苏东坡被贬黄州第三年,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所以创作了两首诗,以便抒发内心中的苦闷。
诗稿诞生后,几经周转,传到了永安县令张浩之手。由于张浩与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相熟识,所以找了个机会,携诗稿去拜访黄庭坚。
黄庭坚一见诗稿,十分倾倒,又想到了已经被贬到南海的苏东坡,激动之情难以自禁,又为诗稿题了一个跋文。张浩如获至宝,把题跋和诗稿合并起来,可谓是珠联璧合,最终形成了流芳百世的黄州寒食帖。
所以说,寒食帖的珍贵,不仅仅是由于苏东坡本人酣畅淋漓的行书,另外还要加上黄庭坚的精妙书法题跋。两人的书法联合起来,自然起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反正自从黄州寒食帖现世以后,深得世人的赞誉,然后大家就把苏东坡的寒食帖和王羲之的兰亭序、颜色真卿的祭侄文稿并列,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或者单称寒食帖为天下第三行书,由此也可以知道黄州寒食帖在中国书法界的地位。
这样珍贵的名帖,历朝历代肯定少不了临摹的作品,据王观所知道的,就有清末虎门销烟的林则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