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当张老把古琴翻转,观看琴背的时候,大家却陡然发现秦老说得没错,在凤沼的位置,确实有一个若隐若现的刻款。
“昆山舜华。”
张老把刻款上的文字读了出来,下意识的眉头一皱:“昆山”
“昆山王逢年,字舜华。”就在这时,田老惊喜交集道:“据文史记载,焦尾琴最后落在明代昆山王逢年手中。”
“没错了。”这个时候,张老眼睛一亮,仔细分析道:“王逢年是明代嘉靖年间人,在当时也算是名士,只不过由于喜欢书写古文奇字,参加科举的时候被黜落了。这个人比较狂傲,宣称自己慢世敌嵇康,缀文敌马迁,赋诗敌阮籍,述搔敌屈、宋,书法敌二王。”
“也还别说,王逢年的书法学晋法,敢自称小王右军,应该也有几分功力。在嘉靖年间的时候,他做过当时大官袁炜掌记。后来喝醉了,就把上司臭骂一顿,然后辞职不干。之后干脆伪撰汉代黄宪天禄阁外史,却被人揭发,在隆庆初年坐事死。”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焦尾琴的下落就成了谜,再也不见文史记录。”
张老一脸兴奋之色,颇为激动道:“估计,也只有这样的狂生,才会在这样名贵的焦尾琴上留下自己的字号。”
“隆庆至今不足四百五十年。”田老声音有几分兴奋:“也就是说,四大名琴之中,也就是这一把焦尾琴,最有可能流传下来。”
“四百五十年啊。”
然而,旁边秦老却苦笑起来,有些悲观道:“足够沧海桑田,两三次的朝代更迭。”
秦老的话,就好像是一盆冷水,把大家的兴奋劲浇灭了大半。
“唉”
张老长长叹气,有几分埋怨道:“老秦,在高兴的时候,别说这个扫兴话。”
“我不是怕你们先入为主,自欺欺人吗。”秦老十分冷静,脸上却露出了几分笑容道:“不过,从断纹和刻款来看,就算这琴是后来的仿制品,年代也应该非常久远了。估计是唐代以前,南北朝的东西。”
“这个倒也是。”
众人一听,也比较认同秦老的推断。毕竟从理智上来说,一张将近两千年历史的古琴,很难流传到现在,那么仿制品的可能姓极大。但是从情感上来说,他们又希望这是真品。
毕竟焦尾琴的传说已经深入人心,大家都希望能够亲眼看见实物。而且如果这是真品,又是经过他们亲手发掘考证出来的,那么该是一件多么振奋人心的事情“张老,我听人说过,古琴的刻款也有两种,一种是外款,一种是内款。”
这个时候,一直默不作声的王观终于开口了,若有所思道:“外款多是后人刻的,但是在琴腹暗藏的内款,一般是记写斫琴人的名字和制作曰期”
第三百六十章浓重的私心
“内款。”
这个时候,张老猛然醒起,惊声道:“对了,还有内款。如果琴腹没有被剥开过,那么里面的内款应该是可信的。”
“老张,别高兴太早了。”
与此同时,秦老摇了摇头,继续泼冷水道:“如果这是仿制品,那么一开始的时候,就存了是想要作伪的心思。那么就算腹内有款,也没有多少可信度。”
听到这话,王观挠头想了想,又皱眉道:“那么干脆抛开款识、断纹,单纯从古琴的材料着手好了。从文史资料上来看,焦尾琴是用梧桐木做的,这个应该比较容易鉴定吧。对了,琴面是梧桐木,有谁知道琴底是什么材料”
一般来说,古琴的制作,要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琴底,一个是琴面。琴底较薄,琴面较厚。两个部件是采用不同的材料,然后拼贴起来,形成一张完整的古琴。
“古琴底板多用梓木、楸木、椿木、花梨等质地较硬的木材。”适时,张老有些踌躇了,迟疑道:“至于焦尾琴的琴底是什么材料,文史资料上却没有这方面的记载。”
“我就知道,传说中的名琴绿绮,琴面是梧桐,琴底是梓木,琴内有桐梓合精的铭文。”田老沉吟道:“怎么说蔡邕也是名士,斫琴比较讲究,琴底应该是梓木吧。”
“不管是什么材料,能够做到两千年而不朽吗”
秦老好像是泼冷水上瘾了,继续打击道:“就算保养得再好,木质结构也应该发生一些变化吧。比如说腐朽、酥脆”
这个问题,大家真的不知道应该怎么样辩驳。因为从来没有一张两千年的古琴实物作为证据,大家自然不知道经过了两千年,古琴的材料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笃笃”
就在这时,王观走了过来,在琴背上轻轻一敲,只听见声音坚质,完全没有酥脆的迹象。一时之间,大家也沉默了下来,失望之色也愈加浓郁。
半响之后,王观开口道:“秦老,你认为这是南北朝的仿制品可是南北朝距离东汉末年也就是两三百年的历史而已”
“我刚才不是说过了,两三百年足够改朝换代了。”秦老摇头道:“王观,不仅是你而已,我们大家都希望这是真的焦尾琴。不过,这需要铁证,不能感情用事。”
“古琴的鉴定非常复杂,哪里有什么铁证。无论是断纹,材料,刻款,都难以单独地断定一张琴的年代和真伪,所以必须将它们综合起来考察,才能做到大致准确。”
与此同时,张老若有所思道:“不过,我倒是知道一个办法,或许能够证明这是不是真正的焦尾琴。”
“什么办法”俞飞白连忙追问起来。
刹那间,几个老人家异口同声道:“音色”
“呵呵,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张老大笑起来,解释道:“琴的音色音质受着时代审美情趣的影响,各代互有不同。一般说来,唐、北宋琴的声音多宏松透润,南宋、明琴多静逸恬美,元琴多清亮刚劲。”
“根据这些不同的声音品质,可以对古琴的年代作出大致的判断。”说到这里,张老略有几分郑重其事道:“其他可以仿造,但是声音绝对是造不了假。”
“音色”
这个时候,俞飞白有些傻眼了,忍不住摇头道:“这未免有些玄乎了吧。要知道,声音的好坏,可没有统一的标准。”
“谁说没有的,音声有九德,清、圆、匀、静,人力或可强为;但透、润、奇、古四者皆出天定。”秦老反驳说道:“传说中焦尾琴弹奏起来,音色美妙绝伦,盖世无双。肯定能够达到这九个标准,甚至超过这些标准。”
“当然,古代传下来的琴,并不一定是越古声音越好。有许多实例表明,唐宋的琴也有因为种种原因而声音平庸的,相反明清稍晚时候的琴也有声音极佳的。”
张老先是否定了自己先前的言论,又马上转折道:“但是焦尾琴却不同,能够受到世人的传诵,绝对不是因为蔡邕的名气大而已。古代文人名士没有那么虚伪,焦尾不是好琴的话,他们肯定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