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929(2 / 2)

将血 河边草 5982 字 2019-04-29

赵石摆了摆手,笑道:“我就知道你会这么说,不过这只是其中之一罢了,前几年一战之下,西贼边军之怠慢懈怠,你也应该听说了,若是搁在当年,西北镇军虽也能占些便宜,但断不会像这般如入无人”

“所以啊,在我看来,西北镇军之所以还有几分精锐之姿,一个便是军中将领还算勤谨,第二个,我大秦军中各处将领,位居高位者,多出于西北边地,朝野内外,与西北镇军有故旧之情者,可是不少。”

“粮草军械,这些年从来没缺了镇军的,连年抽调西北精锐往各处,但你瞧瞧,西北镇军这么多年没有战事,吃的穿的用的,只有比以往更好,朝中也从没人提上一句,削减西北镇军用度的话,却是东征各部,殿前司禁军,总为人所。”

“所以,大帅是想。。。。。。”这话语中的意思让种遂心中一寒,一些话几乎脱口而出,总算有着些机警,在当口上又咽了回去。

赵石神色不变,脸上还挂着笑意,点了点头,“你想的没错,折汇争功心切,此战必然勇猛向前,那六万镇军精锐,能剩下多少回来,不好说。。。。。。一个不慎,在那瀚海之间,”

“即便他们凯旋而回,也留不住西北镇军的番号了,西北儿郎的荣耀,要靠他们自己去夺取,而非是靠着什么”

看着有些惊愕的种遂,赵石微微一笑,接着道:“其实我对西北镇军并无成见,但相比如今大秦各部,西北镇军可谓是盘根错节,动也不是,放也不是,派他们去玉门吃沙子,去兀剌海城喝风,你道他们愿意让他们去东边,有些人又故土难离,就算是到了东边,也要跟东边的兵马争一争,闹来闹去,只会生出无穷风波,为免麻烦,借此一战,整饬一下,已是势在必行之举。”

“我可跟你说啊,到时一定少不得有人奔走于你我门下,该怎么处置,你可要想好了。”

种遂若有所思的点着头,心想,这是要把西军的根子拔了吗想想也属正常,灭夏之后,便是中原征战了,西军东军之说由来已久,以后也会继续下去,但如今的西北镇军这一旦到了东边,与东军诸部争功,那是难免的。

恐怕大帅所算计的,正是将来中原的战事了,没有了这些老底子,西军如今哪里还争得过东边的那些骄兵悍将

就拿现下来说,折汇若没有人支持,也不敢那个模样说话,换了是他去西北镇军,估计和折汇的情形应该也差不离,也能从西北张家手中,硬抢出一块地方来。

再回想一下,这些年延州,庆阳镇军将领,到他这里诉苦的可不少,不是缺粮草,就是缺衣少食的,他能做主的,都尽量帮着,就算体谅镇军艰难,实际上,顾念的可不就是旧情换个人说话,他还能理会

如果要裁撤西北镇军的话。。。。。。他们种家多数是要反对的,这般想来,大帅说的也不无道理。

只是,这未免太过激烈折汇啊折汇,只希望你不要贪功冒进,将这些西北儿郎带进死地才好。。。。。。

求月票,求赞,还好,一章垫底,接着码字,看十二点之前能不能码出来,放假真的让人提不起精神来啊。

第十二卷千秋功业需百战第一千二百三十二章匪类

三位大将军谈了一次,便再也没单独聚首了,之后着急众将军议,自也是有人欢喜有人忧愁,不可能一个个都满意。

西北镇军也确实如同赵石所言,盘根错节,交情无处不在,他这里到底根子不在西北镇军这里,还算清静一些,但还是有人借着当年庆阳旧事,找上门来,到了各路宣抚使带兵到庆阳,耳边也就时常能听到请托的言辞了。

而他这里都是如此,就遑论种遂和折汇两人了,整日应付西北镇军将领,连军务都耽搁了不少。

不过,到得大秦成武五年五月底,庆阳,延州两个方向的秦军,还是渐渐已经准备就绪,粮草辎重,流水般向两处运过来。

大秦成武五年六月初,左路归义王的十余万吐蕃兵马,也传来消息,整装待发。

如此,又过数日,西北诸路兵马总管,大秦兴国公,冠军大将军赵石以归义王吐蕃十余万大军为左路,从吐蕃低地出兵,大将军折汇,种遂两人率十六万大军为右路从绥州起兵,自率十五万大军为中路,从庆阳起兵。

三路大军,合计四十余万兵马,合攻西夏。

左路归义王李匪,率十余万吐蕃低地兵马,以麻哈罗的黒牦牛部为先锋,不费吹灰之力,重陷卓罗城,却并未沿黄河,向青铜峡方向进兵,而是沿咯罗川北向,兵锋直指西夏右厢朝顺军司驻守的西凉古城。

右路十余万大军,在种遂,折汇两人率领之下。沿无定河南北齐进。数日之后。折汇率六万西北镇军精锐继续向西,攻龙州,种遂率十万兵马,转而向北,攻银州。

而中路十五万大军,在赵石率领之下,以江游为军中虞候,以张峰聚所率之猛虎武胜军为先锋。以杜橓卿为转运使,沿葫芦川北上,兵锋直指萧关。

“无限域池非汉界,几多人物在胡乡。”

大军如蜿蜒的长蛇,行走在荒芜的秦汉古道之上,长城已经被抛在身后,上面还能看见,点点烟火飘散,那是西夏边卒在秦军到时,燃起的烽火。

昔日为防胡人进入关内的汉家长城。却为胡虏所据,为胡人传递烽火信报。这不得不说是一种讽刺。

秦人和西夏人连年征战,当年大将军种御率兵北来,破萧关,夺下长城要塞,因兵少退却,临行之时,因萧关之险,不欲秦军将士再于此处泼洒热血,一把火,就古萧关付之一炬,也顺便在长城要隘上,留下了一个缺口。

后秦夏在这里反复相争,西夏人建城不成,于是立寨而守,与秦军相持,借此,西夏又在古萧关北一百余里处,又建要塞,名之萧关,为的还是防秦军北上,直取灵州。

而十数年过去,秦夏两国历代沿泾河所设之边寨,多已荒废,沿泾河北上,还能在林木荒草之间,看到些城寨残迹,更为这千年古道,添了几分荒凉凄清。

秦军大军,在萧关古道上,拉的老长,如许要隘险阻,过的是波澜不惊。

名为关中四大要隘之一的北方萧关,关中北方之门户,就这么被秦军甩在了身后,没有羌笛声声,没有胡笳作伴,旌旗昭昭之下,只有秦军将士越来越凝聚的肃杀之气。

江游骑在马上,环顾左右,心中多有豪情,却又难免有些文人特有的感伤。

当年随军东进,那时的他,还只是个意气风发的少年郎,十年过去,如今的他,已是几经征战,一身凛然之气的军中重将,十余万大军的军中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