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老爷将那几个劫道的乡勇喊过来,站成一排,从田大豹手里拿过长刀,在那几人跟前晃着,“狗日的些,让我说你们啥才好,啊陈队长给咱一再强调,来五门堰祭拜的人,咱要迎来送往,保证人家来的舒心,去的安逸你们些狗日的,是咋迎咋送的,以我心里这口气,我恨不得”田老爷将长刀高高举起来,吓得那几人赶紧缩着脖子,连连朝后退
田老爷的刀,自然是砍不下去的,举着也怪累,便又将刀还了田大豹。
田老爷拿眼角的余光去瞥陈叫山,见陈叫山就那么两手抱着,笑着,啥也不说,心里忽然明白了今儿这一出,看来并不是啥还枪,修路,劫道这些事儿,肯定是有别的啥事儿呢
陈叫山手里捏着盒子炮,一步步朝田老爷走过来,走近了,将盒子炮端端正正放到了田老爷手上,一脸笑,“要我说,劫道也不完全是坏事儿,该劫的时候,还是要劫的嘛”
田老爷手里捧着盒子炮,不敢拿,就那么捧着,心里嘀咕:这劫道又成了好事儿这到底想说啥呀就不能一口说出来嘛,东一腔,西一调的,这不是折子戏,要唱本戏啊
“比方说,遇上那恶人了,就狠狠地劫,往死里劫,劫得狗日的裤子都没的穿最好”陈叫山笑嘻嘻地说着,话锋却又一转,“不过,一般的恶人,都狠,都不是善茬儿,没几把刷子,劫不了人家,倒让人家给劫了”陈叫山低头瞅着田老爷手掌上的盒子炮,又转头瞅瞅田大豹手里的长刀,撇撇嘴,摇摇头,“像你们手里这些家伙,不行就凭这些家伙,怎么劫道呢我就想,给你们田家庄添置些称手的家伙怎么样,田老爷”
田老爷越发糊涂了:这又是几个意思呢
陈叫山腾腾腾几步,从常海明手里取过机枪,走到田老爷跟前,将黑洞洞的枪口,在田老爷和田家四兄弟面前一晃,“瞧瞧,这家伙,多皮实一梭子打出去,哒哒哒哒哒田老爷,咋样,咱做个买卖”
黑洞洞的枪口那么一晃,尽管这“哒哒哒哒哒”,是从陈叫山嘴里发出的,但足令田老爷和田家四兄弟身子绷紧,两腿哆嗦了
“枪这玩意儿,我陈叫山不缺,钱呢,也不缺”陈叫山揉揉耳朵,转头看着骆帮主,“啊哼”了一声,就像是嗓子不舒服似的,“天凉了,卢家人多,房子不够住,得修些新房,听说你们这一带的红椿木不错”
到这儿,田老爷才算松了口气:我的神爷哎,绕了一圈,就为了这个啊
第168章船帮
田老爷既已明白,陈叫山是为红椿木,觉着事情便变得简单了,脸上有了笑容,尽管笑容有些硬,“陈队长,这事儿好办,斗山上的红椿木多得很,回头我便叫人伐了,给陈队长送过去“
陈叫山走到骆帮主跟前,与骆帮主一番耳语,转头便问田老爷,“不知这斗山上的红椿木,多少钱一方”
田老爷连忙赔笑,“陈队长怎说这见外的话,钱不钱的,都不是啥事儿我田家庄便是穷得揭不开锅,也不敢去挣你陈队长的钱啊”
陈叫山抿嘴点点头,“那好,你尽快给我送到乐州来,多多益善”
田老爷连连点头答应,遂又拱手招呼,“陈队长,你看这天色也不早了,不如到我庄上歇息一晚,也好让兄弟们吃一杯我田家庄的浊酒”
陈叫山摆摆手,“不了不了田老爷的盛情,我陈叫山心领了。前面的兄弟们,已经回乐州报信了,我们早些回去,以免老爷夫人担心”
“陈队长,一路保重”田老爷拱手相送,“五日之内,我一定将木头送过去”
离了五门堰,没走多远,天便完全黑了下来。
陈叫山与骆帮主并排而走,陈叫山说,“骆帮主,你再谝谝凌江和船帮的事儿嘛,好多事儿,我都不是太明白哩”
“呵,这些东西,说来话长啊”骆帮主转头看了看陈叫山,“你是山北人,一马平川见得多,山南的沟沟岭岭,江河跑船,自是见得少”
三千里凌江,是长江第一大支流,自宁羌大安冢山发源,一路向东,在汉口注入长江。明代以前,凌江水运主要集中于军运和漕运,由官方主办,起到了军事控制防御之作用。明朝初期,由于实行荆襄禁山政策,凌江航运一度受阻,直到明中后期,凌江航运才得以重新发展。明崇祯年间,金安遭灾,金安人李登科“自楚贩米归,倾舟散之”,由此拉开了凌江商业航运的序幕。
清代初期,政府对山南地区实行移民垦殖政策,鼓励江南楚、皖、赣、川等省流民向山南、鄂西移垦,数以百万计流民涌入该地区。“自乾隆三十七八年以后,因川楚间有歉收处所,就食前来,旋即栖谷依岩,开垦度日。而河南、江西、安徽等处贫民,亦多携带家室,来此认地开荒,络绎不绝”。
移垦政策带来两个直接后果,一方面是山南人口急剧增加,地力供养不足,无业劳动力增多。至道光初年,山南人口由康熙初的49万骤增至384万。另一方面这些移民带来的不仅是劳动力,还有先进的生产力、生产技术和开放的思想意识,改变了当地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利用当地资源优势进行种养殖、开矿办厂等商品生产。
商品生产吸引各地商贾纷至沓来,沿江形成了汉口、襄阳、金安、洋州、乐州、梁州、宁羌、沔州等物资集散地和商贸中心,“川、楚、陕、豫、赣、晋各商,列肆于此,懋迁有无”。大量手工产品和山货土产囤积于此,依靠水运行销山外,同时大量棉花、花布等生活日用品,也凭水运转销各处。
道光、咸丰时期,太平天国起义阻断长江航运,入川物资借助凌江转运。“道咸间,洪杨之变,川江路梗,货物转运多由此取道入川。”商品贸易的活跃,带动了凌江水运的空前发达。
随着商业水运不断发展,大量的人吃上了“跑船饭”,然而货运吞吐量的不断加大,致使单家独船,已很难满足货运需求,于是,船帮便应运而生了。起初的船帮,只是船户们相互联合起来,共同承担货运,利益均分,同时,免遭各方势力的欺负卢家大船帮,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后来,卢家产业不断壮大,由水上转到岸上,买地置产,农桑水运,齐头并进,卢家祖上便渐渐无须亲自跑船了,而是雇人经营。卢家形成了造船、修船、跑船一条龙的船运体系,与上游的梁州船帮,下游的金安船帮,形成了凌江上的三大船帮。
卢家大船帮,分为本帮、船户、散船户,本帮直接受雇于卢家,船户和散船户,则受雇于本帮。本帮内,有大帮主、副帮主各一人,船工、水手、脚夫、纤夫数百人。组织货物,联系货主,安排航行,主要有大帮主一人负责。造船修船,管理船户、散船户,码头建设,则主要由副帮主负责。船户的船只,可自己制造,经由副帮主检验合格后,方可加入船帮,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