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1(2 / 2)

船帮老大 一剑封喉 5581 字 2019-04-29

这便是刘邦倚江筑坛,授印赐剑,拜韩信为大将军,一统天下,创立大汉的凌江这便是诸葛亮六出岐山,屯兵饮马,休养生息,力图中原的凌江这便是陆游临江而立,遥望北方,心忧情切,“但悲不见九州同”的凌江这便是大诗人王维笔下,“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的凌江

陈叫山背着禾巧,迎着江风,大步向前,对岸的龙王庙,隐约可见,庙顶似有金光高射,红瓦黑脊,丽日碧空,大江大涌,令人豪情顿起陈叫山不自禁地,吼出一段曲子“苍波万顷孤岑矗,是一片水面上天竺。金鳌头满咽三杯,吸尽江山浓绿。蛟龙虑恐下燃犀,风起浪翻如屋。任夕阳归棹纵横,待偿我平生不足”

“哈,你唱的是元人王仲谋的曲子。”禾巧歪着头,笑盈盈地问,“怎么调子这么怪”陈叫山嘿嘿一笑,“我姑丈教的词,调子早忘了,胡乱吼哩”

在陈叫山记忆里,当年表哥从北方战场,寄来家书,称一切安好时,姑丈温了一壶好酒,喝得面红耳赤,还硬让陈叫山呡了几小口,以筷敲击酒壶,便唱的这首曲子。当姑姑与表哥相继过世,那年清明,陈叫山陪着姑丈上坟祭奠,回家时,姑丈牵着陈叫山的手,一路慢走,一路低唱的,也是这首曲子

陈叫山觉得姑丈好生奇怪,奇怪人的悲喜轮回,同一首曲子,竟可一样表达而今,陈叫山面对凌江,仿佛受人指使似的,忽然也就唱起了这首曲子,自己也觉得自己奇怪了

走到桥头时,两位滑竿伙计,一左一右,坐在桥前的石狮头上,以草帽扇着风。夫人则一脸焦虑,手搭眼上,四下望看,显然,夫人早已到达桥头多时了。

见陈叫山背着禾巧过来,夫人几步上前,先是忧心,继而看出无大碍时,一笑,便说,“鬼妮子,这倒好,有人背着走”禾巧不好意思了,要下来,陈叫山不让,夫人便建议禾巧去坐滑竿,而禾巧又不愿。

于是,夫人依旧坐滑竿,禾巧依旧被陈叫山背着,踏上木桥,一路向南

过木桥,便有一条大路,大路之西,有一小径,弯弯朝下,一直走下去,与大路落差,足有两丈之高。前面一片开阔之地,黄泥与沙粒黏合于地表,天旱地干,便露出龟裂狰狞的地缝,有的地缝之宽,足以卡住陈叫山的双脚,不由得陈叫山小心谨慎,以防扭倒。

朝西南行约百步,却是一高大土包,龙王庙正于其上,一条宽约六尺的石砌阶梯,披挂于土包之上。

这时,禾巧说要下来走,陈叫山不让,禾巧却硬要下来,并悄悄在陈叫山耳边说,“这道石梯,平时可以走着上去,但如果进庙求雨,必须是跪着上去,以示对龙王的虔诚”

两位伙计缓缓放平滑竿,夫人下来,对两位伙计说,“你们一路辛苦,就不必跪石梯了,在这下边好好歇歇”说罢,便双膝着地,一下下朝石梯移去,两手撑一下,单膝先上一级,身子朝右倾斜,另一膝盖再随上去每跪上一级,则双手合十,冲着龙王庙弯腰,磕头而后,再是两手一撑,单膝跪上,身子倾斜,另膝随之

陈叫山现在终于明白,为什么老爷、少爷、三太太,总不大愿意来求雨,而夫人来求雨一回,便病倒的缘由了

禾巧被陈叫山放下后,由于脚长时间悬垂,充血过度,甫一着地,就疼得站立不住,陈叫山连忙将她搀住,才不致跌倒

“你坐到滑竿上歇一歇吧,我上去和夫人求雨就成”陈叫山扶着禾巧,见她站都站不稳,如何再能跪上石梯禾巧却笑着摇摇头,“没事儿,你扶我过去”

禾巧跪在石阶上,两手一撑,单膝朝上移动时,一下折了脚踝,疼得倒吸凉气,但她皱眉咬牙,硬是移上去了陈叫山跪在禾巧身后,看着她那般疼痛,却那般决绝,敬佩,怜惜,忧心,焦虑,齐齐在眼中闪过

夫人站在石梯顶上,看着禾巧这般痛苦,又这般坚持,想下来扶其一把,但她若是下来,再上时,又须跪梯而上,夫人犹豫着,一脸焦虑,“禾巧,你别上来了,你就坐在石梯上吧腿脚跪坏了,我可心疼哩”

“夫人,没事儿”禾巧抬手擦擦汗,紧咬芳唇,竟挤出一丝笑,“不能因为我,让求雨半途而废,前功尽弃现在,龙王就在庙里看着我哩,我不能停,不能歇,我担不起求雨不成的罪孽啊”

守庙的两位老婆婆走了过来,站在石梯上,看着禾巧拼尽全力,跪梯而上,也不禁心疼,“姑娘,龙王眼睛亮着哩,谁心诚,谁心不诚,龙王都看在眼里的。天不下雨,不是你一个人的事儿啊,别伤了身子“

禾巧两手一撑,手腕一软,肘部一颤,猛地朝下一趴,头便朝石梯沿沿上撞去陈叫山急了,双掌一按,腾身而起,右臂迅速斜伸去,垫在了禾巧额前

第四十九章龙王

禾巧跪着上到最高一级石阶时,坐在地上,大口喘着气,陈叫山紧随而至,问她脚怎么样,疼不疼禾巧匀了匀呼吸,只是笑,并不答话陈叫山也便笑了,两人相对而笑,有些傻气,有些孩子气,头顶上方的那朵白云,仿佛也随着笑声在旋转

龙王庙建在土包正中,说是庙,其实仅有两间房,一间龙王殿,一间供守庙人居住的小屋。青砖垒墙,一青到顶,檐角弯卷冲天,檐下一并排青苍木板,皆绘龙纹、云纹,龙甲有金、红、白、紫、青诸色,皆扑飞在天,穿云破舞,气象万千屋脊连缀着的龙身,有汉代风韵,极简约,亦抽象,而不失龙之精神

庙门朝北,正对凌江,门板朱红之色,门沿嵌有金线,迎接阳光,金光四射庙门正前方,是一巨大石窝,天然形成,无人工雕刻之痕迹,不知是何年何月何日,由何人搬来此处。窝口光滑无比,四周一圈,则是细细密密的凹凸小点。石窝之中,供人堆放供品,窝口之光滑,与周身之凹凸之糙,形成反差,愈显造化之鬼斧神工。

庙之以西,矗立着一座石塔,约有丈许高,自塔基至踏尖,竟是一浑全石头雕刻而成,未有叠砌之痕,粘合之印,令人惊叹之余,更多几分敬畏石塔共有九层,自下而上,逐层缩小,层层之间,镌刻莲朵图形,围绕塔身,一圈紧凑。石塔最高处,类如一灯盏,一颗石珠,正居其中,意为“龙珠”。整座石塔,倚庙而立,伏镇滚滚凌江,正所谓“宝塔镇河妖”

入得庙门,抬眼便见龙王铜像,正居供台之上,龙首人形,头戴冠帽,腰系纹带,衣饰层叠,金光熠熠。供台上香炉、烛台、灰盒、裱匣,供奁皆于其上,摆放有序。左右各列一高台,四条盘龙,分卧两侧,意即“东西南北”四海之龙。四条盘龙,全为铜铸,皆有千斤之重,然而龙身细部,无不呈示而出,虾眼、鹿角、牛嘴、犬鼻、鲶须、狮鬃、蛇尾、鲤鳞、鹰爪,铸造之工艺,细腻精湛,令人叹为观止

两位守庙的老婆婆,送来香烛,夫人、禾巧、陈叫山跪身于蒲团之上,夫人执香蜡,高高举过头顶,双眼微闭,一脸虔诚而后,香蜡各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