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21(1 / 1)

海等各个方面都是极为严峻的挑战,以俄国官僚那一向低下至极的办事效率,即便是勉强把舰队开到了远东,也断然无法和ri本海军相匹敌。”说到这里,清英嘴角勾起了一丝弧度,一股难言的畅快之意在胸中蓬然升起,忍不住便要仰天大笑三声。

截止到目前为止,尽管历史已经被清英涂改得七七八八,与之前另一个位面中的情形几乎有着云泥般的差别,然而在俄国波罗的海舰队远征的这件事情上,却由于俄国海军在太平洋地区的惨败而仍旧被沙皇提到了ri程规划上来。对于沙皇尼古拉的这一疯狂举动,清英已经很难用言语来表达他心中的雷囧和无奈之情了;因为只要是一个对军队和局势稍微有些许认识的智商正常的普通人,都能明白这种拍大腿决定的荒诞举动简直是不可理喻的

只要用小手翻开世界地图,而后按照比例尺往图上一量,你就能知道沙皇的这一命令是多么不靠谱了。从圣彼得堡到ri本的直线距离都超过了9000公里,而要把舰队开到远东更是有着令人绝望的无尽路途。目前英国虽然在ri俄战争中宣布中立,但只要是一头猪都能看出他们是站在ri本这一边的,这意味着俄国舰队将很难利用穿越地中海的苏伊士运河来缩短赶赴远东的航程;而如果选择绕道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的话,其路途更是超过了16万海里,如此漫长的海上征途对于无论是对于舰上官兵还是船舶机械都是一个难以想象的严峻考验。更关键的是,俄国在海外并没有任何殖民地,这意味着宣布中立的英法德三国港口都不会给这支舰队提供补充燃料和整修装备的机会,这无疑将极大的拖累俄国舰队那本就不强的战斗力。

历史上罗ri杰斯特文斯基所统领的第二太平洋舰队所面对的便是这一窘迫至极的处境。等到他花费半年时间、并使出吃nǎi的力气将舰队勉强开到远东之后,俄国舰队早已是机械磨损严重、船底长满了沉厚的浮藻生物、官兵因极度疲惫而遭到jg神和上的双重摧残,就连他的副手福克山少将也病死在了途中。而ri本方面则是以逸待劳,其水兵炮术、炮弹质量、战舰xg能无不远胜俄国舰队。在这种情况下,最终的结果完全就是一边倒的屠戮:ri本舰队只付出了3艘鱼雷艇沉没、阵亡官兵117人的微小代价,就击沉并俘获了27万吨的俄国舰艇,几乎全歼了整个俄国远征舰队。

威廉从座椅上缓缓站了起来,眼眸中满是揶揄和兴奋的神sè,笑道:“俄国舰队一旦前去远东,波罗的海自然就成了我德意志的内湖,公海舰队将不花费任何代价便能将这片广袤的海域全部掌控俄国有小尼基作为他们的君主,真是我德意志帝国的幸运,他为我德意志所做出的贡献已经足够让我为他颁发一枚大十字勋章了”威廉激动的在原地来回踱步,脸上满是比菊花还要灿烂的欣悦笑容,他停顿片刻,而后又对清英问道:“埃特尔,俄国这支远征舰队都包含了那些舰艇,指挥官是谁,什么时候起行”

“尼古拉蜀黍已经任命海军参谋长罗ri杰斯特文斯基为第二太平洋舰队的司令,并在伟大的西索伊号上升起了他的将旗。不过俄国舰队显然还要等上一段时间才能出发。目前他们的波罗的海舰队中除了这艘1892年建造的旧式战列舰之外,只有1889年建造的纳瓦林号和2艘1885年开工的尼古拉一世级铁甲舰可堪使用;3艘乌沙科夫级虽是优秀的设计,然而它们都是以近海防御为目的建造的中型海防舰,根本不能胜任这种远航的任务。仅凭上述这几艘渣渣战舰,断然不可能打败ri本的主力舰群。”清英整理思绪,徐徐开口道,“俄国在我们的船厂中还有2艘博罗季诺级战列舰和2艘巴扬级大型装甲巡洋舰正在舾装,他们自己也还有3艘光荣级战列舰即将服役;因此俄国人定然是要等到这7艘主力舰竣工之后,才会带上他们一块前往远东迎战强敌。”

威廉唔了一声,点头道:“定然如此。只有这些战舰竣工之后,俄国舰队才有了重新挑战ri本海军的实力,此外俄国人也需要时间来征召足够多的水手,以满足这7艘主力舰超过5000人的战斗岗位需求。等到这些战舰到达远东之后,再配合俄国太平洋舰队现存的4艘战列舰和2艘装巡,又可以和ri本展开一场激烈至极的海上交锋。俄国舰队虽然在纸面上占据优势,然而其战斗力却会因为长途跋涉而受到严重削弱,其最终的结果定然是难以取得现象中的胜利。”

“不得不说,尼古拉蜀黍这次的确是走了一步臭棋。如果他继续按部就班的向远东增兵、和ri本拼消耗的话,那么ri本几乎不可能战胜俄国,最终的结果必然是俄国如愿以偿的占领满洲和朝鲜的土地。然而他这次把海军大举东调,却无疑是给了ri本一个翻盘的机会:如果这支远征舰队被ri本击败,必将重挫俄国的军心士气,使得ri本在谈判桌上增添一个极重的筹码,从而有可能逼迫俄国就范。”说到这里,清英双手一摊,微笑道,“可谁让这是我们所最希望看到的局面呢既然尼古拉蜀黍这么想彻底做掉ri本,那我们也就助他一臂之力,免得他做到一半就知难而退了”

第184章粮食和石油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俄国波罗的海舰队远征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圣彼得堡方面决不会允许太平洋舰队困守港内无所动作,单凭陆军一己之力和ri本抗衡;而无论是出于对ri本人的憎恨还是对己方即将组成的那支舰队的期待,沙皇都会让其整军前往远东,而后和残存的太平洋舰队一到向ri本摊牌。

对于俄国舰队此行的胜败,清英却是丝毫都不担心他们会改写历史上对马海战的历史,反过来将ri本人给彻底击败。尽管这支远征舰队无论是规模上还是质量上都远胜历史上罗ri杰斯特文斯基带去的那群渣渣,然而战争的核心元素仍旧是人;如果没有一群训练有素的士兵,那么给他们再好的武器也是白搭,意大利陆军在两次大战中的拙劣表现就是绝佳的证例。

由于苏伊士运河的通航能力有限,加上英国人也不会为俄国舰队亮出绿灯,吨位大吃水深的俄国新锐主力舰只能绕道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这超过6个月的海上寂旅和大量燃煤的恣肆堆放超载足以把俄国官兵折磨得身心俱疲,无心再战。而由于俄国海军中训练有素的官兵都集中在太平洋舰队里,欧洲只剩下一群老弱病残,这意味着俄国舰队将被迫吸纳较历史上更多的连大海都没见过的农夫充当水手;这些没有经受过任何军事训练的普通人将更加难以忍受远航的痛楚,其在真正的海战中所能表现出来的素质可想而知。历史上俄国舰队远征的半年时间里,基层官兵们便出现了各种自杀哗变的情况,医疗船上的患病水兵更是人满为患。后世有很多军迷看到ri俄对马海战那悬殊如天地的战损的时候,都会指责俄国舰队司令罗ri杰斯特文斯基是个不折不扣的超级大草包,但实际上他能把这支东拼西凑的舰队从圣彼得堡航行3万公里带到远东,本身就是在领导、航海和后勤上了不起的成就了

不过,最终悲剧的反正都是俄国人,与清英没有丝毫的相关。如果尼古拉二世能够延续历史上的“睿智”,把波罗的海的一票老爷舰和不适合远航的军舰都全部清空去增援罗ri杰斯特文斯基的话,德国海军就将彻底掌控波罗的海,自此再无任何势力能够阻拦。在此之前,清英一直都是在威廉和提尔皮茨身边转悠,通过各种方式循循善诱,为ri后公海舰队的扶摇腾飞奠定坚实的理念基础和技术基础;而随着无畏型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的陆续开工,德国海军已经正式走上了蓬勃发展的轨道,清英也终于可以腾出手来好好规划一下他的下一步行动。

历史上德国在一战时期之所以会失败,有着众多而复杂的直接或间接的因素,绝非简单的几点就能够囊括。很多东西虽然在清英这个穿越者用后世的眼光看来是行不通的,然而在当时的大背景下,没有看到历史结局的德国高层却是鲜有人能洞悉这其中的玄奥。军事巨匠施利芬所提出的以他名字命名的覆灭法国的计划从宏观的起因推想到具体的战略规划都做了详尽至极的说明,看似无懈可击、整整有法,但这却是一个建立在沙滩上的豪华摩天楼:国际形势、军备技术、战争格局等等因素都决定了这个计划在1914年实施起来都只能是仿佛触手可及、但却最终只能是冰冷坚硬的水中月镜中花。决定西守东攻的关键xg因素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同志尚未发力,俄国的衰败倾颓也没有在ri俄战争中体现出来,整个欧洲对俄国的认识仍旧笼罩在拿破仑东征覆灭的浓重y云里,清英着实无法提出他酝酿已久的西守东攻的不败策略。更何况施利芬乃是德国国内首屈一指的天才战略家,如果清英跑去否定他倾注毕生心血所制定的施里芬计划,那么非但不会起到任何作用,反而会在清英和陆军之间划出一条不小的伤疤。

在这种情况下,清英只能暂时把从战略层面上改变第二帝国命运的打算束之高阁,等到一切都水到渠成之后再行提出他的想法。而在战术层面上,一战时期的德国陆军已经表现得足够优秀,机枪、迫击炮、堑壕铁丝网体系等武器装备的小修小补也完全可以在ri俄战争以后顺理成章的引出。因此清英在现阶段所能做的,只能是在为战争提供动力的辅助领域上下功夫,经过一番思量之后,他的目标瞄准了粮食和石油。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德国之所以能在大战前登临欧洲第一的宝座,和他庞大的人口基数密不可分。截止到1910年,德国总人口已经达到6500万,远远超过了英国的4500万和法国的3900万;其庞大的人口基数为这个国家创造了超过不列颠的财富,也为之提供了雄厚的人力资本可供战争的消耗。然而人口却绝对不是越多越好,因为人只有在填饱了肚子之后才能去做事;历史上第二帝国之所以会在东线战胜俄国之后反而从内部崩溃,粮食的匮乏绝对是最主要的诱因

德国是农业大国不假,其位于中欧平原的地理位置使得他们能用超过半数的国土面积来进行耕种,然而基于他们庞大的人口总数,每年所产粮食的富余量绝对不能算多。而一旦战事开启,田间耕作的庄稼汉们都加入了军队,粮食不足的问题就会一下子凸现出来。1913年德国燕麦的产量有44亿公斤,到了1916年就只有29亿公斤,足足降低了三分之一;而在德国崩溃的1918年,粮食危机更是达到了濒临绝望的边缘。德国的粮食究竟匮乏到了一个什么程度,可以从公海舰队向英国大舰队投降所进行的谈判过程中略见一斑:负责和英国方面洽谈投降事宜的德国海军军官们到了英国船上便如同饿死鬼投胎一般猛吃海喝,让英国人惊得下巴都掉在了地上;而在临走之际,一名德官还顺手牵羊的偷走了英国人餐桌上的nǎi酪军官尚且饿得半死不活,普通士兵和底层平民的情况就更加可想而知;几千万德国人的肚子都饿成了这样,还能坚持打下去那才是见鬼了

作为穿越者,清英自然不会允许这一位面的德国再出现历史上这种悲剧至极的情况。成年的清英在德意志帝国国内已经拥有了相当大的权力,足以让他在很大范围内实现他的个人意志。在他的主张下,农业增产被提升到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各种使用机械的先进耕作方式开始在国内大范围推广;除此之外,清英还扩大了国内粮仓的储存规模,囤积不易变质的谷物粮食,以便为之后爆发的欧洲大战未雨绸缪。尽管这一位面的德国在自己的左右下,其所经受的欧洲大战应该不会像历史上那么久,但粮食储备显然是必须要做的重中之重。

而在解决了人的粮食问题之后,工业的粮食石油也是决定战争胜败的一个因素。由于欧洲几乎不产油,德国的大西洋航线又被占据先天地理优势的英国大舰队所牢牢封锁,两次大战中石油问题一直都是德国永远的痛。尽管一战不像二战时期那样对石油极度依赖,然而这种黑sè的粘稠物仍旧是一个国家所不可或缺的发展元素。且不说工业机械和民用汽车对石油的需求,光海军就是一个绝对的吞油大户:燃油锅炉比燃煤锅炉重量更轻、体积更小、效率更高、造价更少,必然会大量应用于追求高速的战列巡洋舰、轻巡洋舰和驱逐舰上,水下杀手潜艇更是非柴油不烧。在陆军领域,各种大大小小的运载汽车、军用摩托、甚至包括清英准备弄的水柜也只能以燃油作为动力。如果没有足够的石油,不仅战舰的航速会大打折扣,潜艇、水柜、汽车等更是只能全部趴窝,而这显然是清英所决不允许看到的。

所幸的是燃油问题比较好解决。刚进入20世纪的世界仍旧是以煤作为人类活动的主要能源,石油的价格甚至比白菜还要低廉:当前的石油市场价每桶只有06美元出头,折合下来还不到3个马克,以德国的财力完全可以大量进口而后进行储藏。在清英的推动下,一座座大型储油库在中欧平原上破土动工,而买油的对象显然是找俄国人最为恰当。俄国巴库油田堪称欧洲石油的动脉心脏,产油量大且易被运到德国本土;最重要的是俄国当前正在和ri本交战,急需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