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92(1 / 1)

速度。为了照顾这些老爷舰,舍尔编队几乎一直都在以前无畏的速度航行,战场机动能力大打折扣,让公海舰队在前期对贝蒂的围剿和后期在杰里科炮火下的转进中都受到了极大的掣肘;而这6艘老式前无畏跟随主力舰队转进千里,不仅未建寸功,自己还被英国驱逐舰用鱼雷给秒了1艘

至于为前无畏提速、让其增加到20节航速的想法,清英在穿越之前就将其否决掉了。因为如此一来,等于是在战舰设计上片面追求高大全,而这么做必将造成吨位造价的严重恶xg上涨,最终的结果定然是得不偿失。以1900年代的技术水平,要想让1艘12万吨的标准前无畏在火力和防御都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从18节跑到20节,吨位最少都要飙升到16甚至是17万吨以上,这种船在造价上已经完全失去了平衡。

因此,真正能够为德国公海舰队添砖加瓦、并且在15年后仍旧能拼杀一线的舰艇,唯有清英提出的原、改、真3种舰队决战型装甲巡洋舰。由于它们都有20节航速的不俗动力底子,10年后只需将主机更换、并把动力系统略微修葺一番,即可让其跟随无畏舰的脚步;而250毫米主装甲穹甲的组合,也可保证其在正面战场上拥有强大的生存能力。可惜的是,威廉由于没有来自于后世的理念知识,一直死抱着正面威力更为巨大的战列舰不放,始终不肯把海军的主要资源向决战装巡这一领域倾斜。对于这一情况,清英也是无能为力,自己总不能直截了当的告诉他,6年后的战列舰速度就会达到21节以上吧

“眼前这艘维切尔斯巴赫级战列舰,其长度、型深、吃水甚至是船型都与刚才那艘名为约克的决战装巡完全相同;它长126米、型深116米、吃水深度80米、同样采用低干舷长艏楼船型,所不同的仅仅是战列舰的舰体较后者宽了2米,达到了24米罢了。如果不是它比决战装巡少了一根烟囱,并且多了一座主炮塔的话,二者在外观上几乎无法得到任何有效的辨认。由于宽了这2米的缘故,6艘维切尔斯巴赫级战列舰的常备排水量都达到了13650吨,比决战装巡重了1350吨。”清英收敛心神,对一旁的提尔皮茨简单介绍道。

一路走来,提尔皮茨微微有些发热,加之寒风已止、晴空已现,便更加感觉燥热难耐了。他一边解着外衣的纽扣,一边开口问道:“这级战列舰的实际航速是多少不知什么原因,我们在1894、1895年建造的那2艘腓特烈三世级战列舰的实际表现很不如人意:明明输出功率已经达标,阻力计算也没有出现任何的问题,可这2条船的航速只能达到168节和169节,距离175节的设计航速相去甚远这级新战列舰的设计航速为18节,现在它在实际试航的时候又能够达到多快的速度”

“关于腓特烈三世级航速不达标的这一问题,海军设计局在3年前就已经开始着手解决了。经过数十次的水池模拟实验,我们终于找出了其中的原因所在,那就是我们的主推进轴在在舰体外面的湿润长度过短,以及3根主推进轴相距过近的缘故。”听到提尔皮茨问道这一领域,清英jg神不由得一振。连忙面带笑容的对他详细道来。

在前世,清英每当翻阅德意志第二帝国主力舰艇资料的时候,总是对德国战舰的诡异航速百思不得其解。与普通军迷想象中不同的是,德国战列舰的输出功率其实并不比英国同行低,甚至还要胜过一筹;然而这些多出的功率却并没有转化成相应的航速,使得德国战列舰的航速始终都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比如德国1912年开工的国王级战列舰,就是一个最典型的案例。12台燃煤锅炉和3台燃油锅炉为其提供了45000马力的强劲动力,参考国王25390吨的设计排水量,跑个225节怎么看也是一件没有任何压力的事情。然而最终的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在如此强劲的动力系统输出下,4艘国王的航速仅仅是堪堪达到21节,最快的也不过以46200马力跑出了213节,而英国铁公爵级同样是25万吨的排水量,却用29000马力就实现了21节的航速即便是德国战列舰较英国同行要稍微肥胖一些,但在低速领域也不至于能造成如此巨大的差距

除了国王之外、早期的拿so、赫尔戈兰和后期的巴伐利亚,其航速也一样令人看不懂;相对于各自28万、35万和56万的输出功率和19万、23万和3万吨的排水量而言,它们的航速都比正常值要少了115节。德国战巡的情况要稍好一些,然而到了大吨位大功率的德弗林格尔级,其航速也开始出现了不科学的下跌。这种现象的危害xg显然是无需赘言,德国人为了实现设计航速,不得不多在正常基础上额外花费50的动力空间和重量,而这必将造成战舰xg能的大幅度降低。即便是德国在战舰上采用了小水管锅炉、其动力功重比高出英国一个档次,但也是经不起这么折腾的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前世的清英混迹论坛、遍观载籍、皓首穷经,终于找到了其中的症结。历史上德意志第二帝国建造的所有主力舰中,为了提升螺旋桨的推进效率,动力主轴在舰体外面的湿润长度都很短,并取消了其他国家都有的舰体外部主轴支架,以减少阻力。但这个设计却是远远得不偿失的,增加的舰体湿润面积在中低速时带来的摩擦阻力更大,而且由于螺旋桨离舰体太近,来流更加紊乱,严重影响螺旋桨的实际效率。除此之外,其3根推进主轴的距离也相距过近,激荡出的水流存在严重的相互干扰,使得螺旋桨的实际效率更加不堪,完全浪费了小水管锅炉这一项技术优势所带来的xg能提升。

此前清英由于事务繁忙,一时失察之下,竟把这么重要的问题给扔到了脑后,直到1897年腓特烈三世号战列舰竣工海试的时候,才恍然反应过来。在他的主持下,德国海军部建立起了一个异常jg密的模拟水池实验室,并严格按照现役战列舰比例打造了数艘自带动力的袖珍迷你船体,开始进行反复的试验。凭借德国人细致严谨的xg格,再加上清英不失时机的旁敲暗示,设计师们终于“自行”解决了这一技术难题。

清英面sè含笑,道:“所幸的是,这一问题并非是无法更正的,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改变布局的方式来调整主轴之间的间距,以及用一根稍微长一些的传动轴来代替原来的货sè。经过这样改动之后,战舰的航速便再没有了之前的那一问题。卡尔号经过改装之后,航速便从169节提升到了177节,超过了原本175节的设计速;等到腓特烈三世被替换返回国内之后,我们也将为它进行这样的改装。而维切尔斯巴赫级在下水之后也解决了这一问题,首舰和这艘维丁号在海试中都达到了18节的设定值。”说到最后一句,清英心中有直yu大声啸歌的激动和快意。因为只要克服了这一障碍,在自己先知先觉的干预下,凭借德国的子系统优势,一战时期的战舰滥强神教就正式成立了

第140章鸡肋的舰艏背负布局

清英和提尔皮茨并肩走着,很快他们就来到了这艘战列舰的跟前。看着甲板上那3座威武壮硕的主炮塔和舷侧大面积向外凸出的主装甲,提尔皮茨的脸上露出一丝奇异的神sè,似赞叹、又似惋惜:“它真是一件jg密而强大的杀人武器。其装备的6门全新的283毫米42主炮,单发破坏力比旧式40火炮提升了25;再考虑到它舷侧55米高的270毫米主装甲,其正面战斗力较腓特烈三世几乎高出了2个档次。只可惜,它的3座主炮塔竟然是呈前1后2布置,这实在是太令人失望啦。如此布局,这岂不是向世界宣布我德意志的战列舰是专为逃跑而生的么”

在来之前,清英就猜到了提尔皮茨会就该舰的主炮布局方式发表见解。他微微摇了摇头,解释道:“阿尔弗雷德将军,这并不是设计师们有意为之,而是随着技术的发展所催生的必然产物。虽然这种炮塔布局方式并不美观,后部火力强于前部也的确是有利于逃跑时的火力发挥;但这种方式,却是在长艏楼船型3座主炮塔前提下的最优布置了”见提尔皮茨一脸茫然的神sè,清英于是便将这个布局的前因后果向他简单道来。

德国的海军舰艇数量远不如英国。为了颠覆英国的海上霸权,德国战舰必须用降低干舷的手法来削减结构重量,以求提升战舰的单舰xg能。然而干舷却是不能无限制降低的。因为波罗的海虽然风平浪静,然而北海在很多时候却是风高浪急;为了保证战舰能从容应对北海的暴虐天气,德国设计师又不能像serb一样祭起锉刀,对干舷高度大砍特削,必须考虑战舰的适航能力问题。为了兼顾两者,艏楼这一神器在清英的推动下便应运而生,成为当前德国主力舰上的标准配置。

所谓艏楼,直观的讲便是甲板上类似于楼房的单层建筑。由于其宽度小于舰体,艏楼在舰体中部是作为上层建筑而存在;而到了舰首,由于船体的逐渐变窄,艏楼便与船体在舰首部位合而为一,将舰首的干舷高度整整抬高了一层甲板。如此一来,战舰在舰首部位平白多出了一层甲板的高度,足以有效的提升战舰的航海能力;而由于艏楼的宽度小于舰体,整体长度也只有战舰的三分之二,比起普通的平甲板舰型能节省大量的结构重量。这种能最大限度的利用吨位、以微小代价换取较高航海xg能的方法,很快便在整个德国海军中推广开来。

实际上,德国于1889年开工的勃兰登堡级便已经用上了艏楼这一神器,不过艏楼的长度只有很短的一截;这种设计在只有2座主炮塔的时候还没什么问题,然而加入第3座主炮塔之后就显得颇为难堪了。由于艏楼长度过短,舯部的那座主炮塔处在和尾部主炮塔相同的水平高度上,严重侵占了用于配备副炮的上层建筑空间,而3座主炮塔的布局又是德国海军所必须坚持的在主炮口径比列强小一号的情况下,德国战列舰需要更多的投shè量来弥补这一不足;除此之外,3座主炮塔也是德国海军迈入无畏舰的最佳敲门砖。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德国设计师们将艏楼延长,而后把舯部的主炮放在了艏楼之上,以此为副炮的布置腾出空间。按照这一理念设计建造的2艘腓特烈三世级战列舰,便很好的平衡了各项xg能,成为一款1894年度的成功之作。

不过,腓特烈三世的设计远非完美,其在主炮布局上存在不小的缺憾。该舰对于舯部主炮的处理,仅仅是将其抬高一层放在了艏楼上;这就使得炮塔和勃兰登堡一样,仍旧被两边的上层建筑给夹在了中间,每边只有60度的侧舷shè界。因此,最理想的情况,就是把舯部主炮塔和后部舰桥交换位置,借助艏楼和甲板的高度差,在舰尾实现高低火力的背负式布置。如此一来,就能在不付出任何的额外代价的情况下,实现舯部主炮shè界的大幅度提升。清英回国之后,本想对腓特烈三世级做这样的改进;然而由于当时的技术所限,从蒸汽机舱引出的传动轴不允许拉得太长,而炮塔下的弹药库和蒸汽机舱不能重叠,只得悻悻作罢。等技术发展了几年后,转动轴再拉长10米成为现实,清英才在这级新战列舰上实现了这一设想。

至于在舰首采取背负,清英在现阶段是不会去考虑的,因为从设计的角度上看,舰首背负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浪费吨位的蛮夷做法。如果要在舰首采取背负式主炮布置,那么2号主炮塔的炮座高度必将得到大幅抬高,而这意味着要增加一大圈额外的炮座装甲重量,造成战舰排水量和造价的严重飙升。除此之外,为了不被抬高的2号炮塔遮住司令塔的前向视野,整个舰桥也要随之拔高;再加上原来就提升了一层的炮座和炮塔,战舰的重心也将大幅升高,而这必然会降低稳xg,对战舰的抗倾覆能力则是大大的不利。

至于舰首背负所获得的前部火力优势,其实在战场上并无多大用处在战列舰数量爆棚的一战时期,列强之间进行海上决战之时,一般都是一大票战列舰排成两行纵列对轰;英德两国分别位于世界海军的一二绝巅,战列舰都是以10艘为单位来计数,其决战交锋则更是如此。既然船在舰队决战中都已经横了过来,大家都是在用舷侧对敌,那么花大代价实现的舰首背负的主炮还有什么额外的意义

退一步说,一战时期在非决战的情况下仍旧存在大量的小规模遭遇战,比如历史上的赫尔戈兰湾海战和多格尔沙洲海战;即便是这样,舰艏背负主炮一方也没有什么优势可言。因为只要对方位于舯部和尾部的主炮shè界足够大,那么对方在遭遇敌舰的时候只需及时转向,仍旧可以发扬全部火力。而就算是在追击战中,舰艏背负主炮的一方也很难取得什么实质xg的进展。因为双方都在高速运动,只要距离稍微远一点,其命中率都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除非追击方火控jg良再加上人品爆棚,否则也是很难对敌舰造成想象中的杀伤。

因此,从战舰设计的角度来看,舰艏背负所付出的代价和收益完全不成正比;它的存在仅仅是能让战舰变得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