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他,我就说了,绝对是他。”看到这一段内容,范离整个人就兴奋起来,眼睛冒光,满脸红光,十分的激动。
“你别激动呀。”方元轻笑道:“我们知道是他,不过更加好奇,他是怎么改变村子的风水败局,使之扭转形势的。”
“对对对。”裴老人深以为然:“老弟,你要是不想看下去,就麻烦让一让,我们接着看。”
“谁说不想看了。”范离冷静了下来,又捧着笔记如醉如痴的继续翻阅起来。
在村民爷爷的笔记中,对于那个年轻人的描述很少,并且在行文之中,好像有一点莫名古怪的味道,给人一种似嫉似恨,似羞似怒,又不得不服的感觉。
范离看了几段话,然后就笑了,对旁边的村民说道:“你爷爷当年,肯定是被打脸了。”
“啥”村民呆了一呆,不太明白范离的意思。
倒是方元了然一笑,多多少少有些感同身受。萧神仙当年,年纪轻轻的,自然容易受到其他人的轻视,不信任他的实力。估计村民的爷爷就是觉得他嘴上无毛,办事不劳,置疑他有没有能力改变要中的风水状况。
后果肯定不必多说,村民爷爷的脸肯定是被打肿了。掩过饰非,这是人的本性,村民的爷爷肯定不会在自己的笔记中自曝其短。但是在行文中流露出来的意味,也足够让人揣测出他的心态。
当然,这些也不重点,最关键的还是村民的爷爷,应该是全程参与了村中改造风水形势的工作,所以对这件事情有了比较详细的记载。
尽管村民的爷爷不是专业风水师,对于改造风水的一些布置,处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况,但是具体的步骤却详尽的记述下来了,这可是绝密的档案资料啊。
第639章文人的习性
有了村民爷爷的记述,方元和范离完全可以推导出来,当年改造风水的布置到底有什么样的寓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布置
在当时,村子的环境虽然比较恶劣,但是村中的建筑大多保存完好。大动干戈,全部推翻住宅重建,无疑是不切实际的想法。
毕竟当时村民也穷呀,不可能再增加他们的负担了。所以萧神仙研究了几天之后,决定在原有风水格局的基础上,修改一些布局,增加一些建筑,然后形成了新的风水形势。
具体的做法就是
方元还没有看下去,冷不防范离手掌一翻,就把书册合上了,然后笑眯眯道:“方师傅,你确定继续看下去吗”
“呃”方元一呆,随即无奈笑道:“范前辈,在关键时刻,你居然给我来这一下,有些不厚道啊。”
“呵呵,方师傅,我只是提醒你罢了。你要看下去,难道我们真阻拦你不成”范离笑逐颜开:“不过你要想清楚了,看了之后再研究,和研究之后再参照对比,这其中的收获可大大不同啊。”
方元明白范离的意思,知道了风水局的实施步骤,再去研究风水局的奥妙,肯定得不到任何的锻炼。就好像做习题,都知道答案和解题步骤了,完全不用开动脑筋琢磨这题目怎么破解,也不清楚知识点在哪里,自然不可能会有进步。
所以范离才说,让他考虑清楚。到底是现在看,还是以后再看。方元沉吟了片刻,就有了决断:“既然这样。我就过两天再看吧。”
“这可是你说的,那你给我让个位置。”小胖子闻声,立即兴高采烈挤了进来。
方元苦笑了下,也识趣的让到一边,然后看着几人兴致勃勃的翻阅书册,不时惊呼叹气,发出阵阵称叹的声音。显然当年改造村子风水布局的工程。肯定非常的心思巧妙,以至于让他们叹为观止。
眼不见为净,方元干脆坐下来喝茶。百无聊赖之中。目光微微一动,就看到了搁在旁边的书册,那是村民的家谱。
“茂堂家谱”方元无意识地顺手把家谱拿过来翻看。根据开篇的引言,他才算是明白了。原来这个茂堂。那是村民爷爷给自己书房起的名字。
古代文人比较风雅,喜欢给自己家里的书记、小院起一些名号。比如说当年苏东坡由于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由于是戴罪之身,就不指望有什么好待遇了。
反正有史料记载,在黄州那段时间,苏东坡生活比较艰苦,可以用困顿、窘迫来形容,有时全靠朋友施舍或馈赠。才能够勉强维持下去。
在青黄不接的时节,苏东坡也只能放下了士大夫的架子。亲自开荒辟野,耕种食粮,修房筑室。房屋落成时适遇大雪,他因此将房内四壁画上雪,并命名为雪堂。
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苏东坡还不望给自己宅子安上一个雅号,可见文人追求风雅的习性已经融入骨子里了。
村民的爷爷当年可是晚清的秀才,那绝对是名副其实的文人,那么给自己书名取个雅号,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当然了,村民的爷爷也比不上苏东坡这种名传千古的大文豪,茂堂之名肯定是流传不开,估计也只有一帮亲朋好友知道。
这种风雅、文青的习惯,方元肯定是体会不了的。毕竟现在的读书人,也只能称为读书人而已,远远说不上是文人。没有文人的学识,也没有文人的风骨,当然也无从体会文人对于雅的偏执
反正方元直接掠过家谱引言,然后饶有兴趣的翻看这些枯燥无味的名字排列。
既然是家谱,上面记录最多的肯定是名字。从第一代始祖,也就是那个建村的总兵开始,然后就好像一棵大树似的,开枝散叶,代代传到村民的爷爷那一辈。一代代名字,就好像叶子的脉络一样,非常的清晰分明,没丝毫的紊乱。
说起来,这个家谱也相当于古代的身份证明了。就算村中哪个人由于某种原因,不得不背井离乡,出去另谋生计。但是他有家谱在手,哪怕隔了百年以后,那人的后代捧着家谱来到村子,只要与村中族人的家谱相互对照。
一对比,就知道大家是同个祖宗,那人又属于哪支哪房的,现在和谁谁谁是同辈。那个时候,只要那人透露出自己打算认祖归宗,想重新搬回村子居住,一帮村民绝对没有二话,肯定是热情表示欢迎。
说不定当时村中的村正、嫡系长房大佬什么的,还主动均分一些田地出来安置那人。
大家不要觉得这是在扯淡,要知道古人的宗族观念,可不是现代人可以想象的。对于古人来说,宗族永远是族人的坚强后盾。离开了宗族的人,就相当于无根的浮萍,永远漂泊,没有着落,让人轻视
所以这也是古人热衷于修家谱的原因,这其中可是有切切实实的好处的。
方元思维散发,看似津津有味,实际上很无聊的翻看家谱。看着看着,他目光忽然一动,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