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走拉倒。”杨帆负手离去。这人不走,他难不成还扛着他们走吗对不起,没这个义务和工夫。
如今时间紧迫,杨帆也要顾全大局,这钉子户就让他这么钉着吧,到时候吃苦头的还不是他们自个儿。等杨帆回到平顶山的时候,发现齐大白几个愁眉苦脸地坐在地上。
“齐大白,怎么回事”
一看杨帆回来了,齐大白赶紧诉苦道:“杨大人,小的对不起您呐。您交给小的的任务,小的给您丢脸了。”
杨帆一愣,道:“怎么回事,带我去看看。”
杨帆翻下马,准备去看看这他要的东西到底怎么了。高炉中的火已经熄了,还稍稍有那么一丝余热。杨帆看向那一筐筐刚从炉子里拉出来的灰色块状物体。齐大白叹气道:“虽然不知道杨大人哪来的配方,可是小的没烧好,烧成这样。”
“干得漂亮,齐大白。以后就这么烧”杨帆将那块状东西拿起来,“把这些东西都用稻草盖起来,用马运到那几个稍近的空置屋内。”
齐大白一怔,这都烧成这样了,还干得漂亮他摸着后脑勺,不知道杨帆要这些玩意儿有什么用。他寻摸着难不成杨帆是要炼仙丹他赶紧跟上去,将那箩筐跟着搬过去。
祖大寿这十几日不断催促粮饷,在城中也屯了两个月的粮饷,只要那个计划可以成,两个月的粮饷绝对够了。他走到一旁正在擦着脸的杨帆边,道:“杨子,你怎么就这么确定这皇太极会围城打援,万一他直接杀进来怎么办”
“杀进来前几次的教训他还吃得不够就算他选择攻城,那对我们更加有利。这火炮一架,他们那些骑兵没什么脾气了。更何况等我将水泥往城墙一抹,他皇太极看不出虚实来,想必也不敢贸然攻城。”
“水泥什么玩意儿”
杨帆将毛巾一甩,道:“这十几天在十三峰,我就捣鼓这种东西。若不是时间紧迫,用钢筋混凝土筑好的城墙,炮都轰不开。”
祖大寿脑子有点混乱,这水泥到底是什么玩意,比石头还硬吗炮都轰不开。他的手摸向杨帆的脑瓜。
“干嘛”
祖大寿呆呆地道:“我就是想摸摸,这脑瓜子是咋长的。和我这实心脑子有什么区别。”
第二十四章水泥、玉米、土豆
四月天草长莺飞,杨帆坐在平顶山的阴影处,他的右手便是刚刚出炉的两筐,一筐生石灰,一筐灰色的粉末。他拿了个小桶,放上点水,舀了一瓢生石灰,往水里一搅,立刻感觉小桶开始热起来。
“齐大白,搞好了没”
齐大白端着个大罗面,像个卖包子的喊着:“出炉了,出炉了。”赶紧跑到杨帆面前,将那罗面放下。
杨帆拿了木勺一块块地敲过来。
“大人,如何”齐大白兴奋地问道。两只手在衣服上擦了又擦,似乎很紧张的样子。
敲了好几块,都是碎成粉末的。“这成色不对啊。”杨帆丢了那柄木勺,托着下巴思索了很久。连蒙带猜地搞出了水泥的配方,也没有想象之中的那么好用,这让他有些头疼。
“大人,这些都不行吗”齐大白脸上带了些尴尬,这窑口是他负责的,烧不好他自然心里不好受。
“大白,不怪你,是我的问题。”杨帆看了眼齐大白那副样子,以为是自己的话影响到他了,便安慰道。
“大人,您究竟要烧成什么样的”
杨帆起身道:“烧出来的和瓷器一样坚硬的,磨碎了之后,用水搅一搅,干了之后,还能够重新变硬的样子。行了,一定是这粘土、石灰的配比出了问题,今天就到这里吧,通知大伙儿,收工”
回去的路上,杨帆有些闷闷不乐,骑着小黑,想着当初自己学历史干什么,学一些建筑、化工什么的,估计现在也不会这么犯愁了。水泥具体要用的几样原料,还是小时候在乡下,一个水泥厂的老师傅告诉他的。
现在的几百民工,根本不需要杨帆看着,都是热情洋溢地跟着他。当然,杨帆也没亏待他们一分一毫,就连吃的,都和普通官兵一样,这让那些民工除了饱腹之外,还对杨帆充满了感激。他们能够感受到杨帆对他们那种平等的目光,已经那些脱口而出的外号。
齐大白便是其中之一,从来都是在那些小官吏手底下抬不起头来的他,终于,也有一日,可以如此热情地从事着自己的行业,那便是知足。大伙儿都聊着今日干出的成绩,以至于没有看到,有个人悄悄地脱离了队伍
如今的凌河城,已经稍稍有了模样了。城墙灌了也有两人多高了,杨帆进了城,便找到祖大寿,和他说了下接下来的安排。现在最重要的便是粮草了,所以除了后方物资之外,必须得有自己屯田的打算,毕竟大凌河城若是守得下来,还得从长远的目光去看。
祖大寿听了杨帆的想法之后,觉得很不错,便问道屯田何处比较合适。杨帆道:“这几天我一直在十三峰,也开辟了几处较为合适的山田,到时候城墙修好了,就以十三峰为补给点,可以保持凌河城的物资不断。”
祖大寿道:“山田虽然隐蔽,但是水稻、小麦都不适合总在那样的地方,若是种一些细菜,更加不合适。”
“如今正值饥荒,难道朝廷还主要以水稻、小麦作为主要作物”杨帆吃惊道,在他看来,这种大饥荒的年代,种玉米、土豆才是王道。亩产量又高,还耐旱。
“不然呢稻子、麦子不种,吃什么”祖大寿更惊奇了,这稻子、麦子已经是产量最高的作物了。
“你没听说过玉米、土豆”杨帆问道,“在他影响中,这两样来自美洲的农作物在十六世纪就已经传入了中国,怎么到现在还没有普及”
祖大寿摇摇头,道:“玉米棒子倒是吃过,你说的土豆没吃过。”
杨帆道:“这小麦、稻子亩产不过几百来斤,这土豆可是到了几千斤,如今粮饷难筹,竟然不知道有这种东西”
“几千斤”祖大寿吓了一跳,这玉米虽然亩产比水稻、麦子高了几百斤,但架不住口感,几千年来都吃米、面的,吃那玩意儿也没个味道。但是如今不同了,陕地、关中到处大旱、绝收,连玉米都没个收成,粮饷更是难筹。
杨帆想到一个人,赶紧道:“我写一封信给徐光启大人,老祖你赶紧送回去。这可是关系到民生大计的问题。”
祖大寿点点头,也知道此事不容疏忽,道:“等等我叫祖泽润这小子亲自送回去。”杨帆点点头,回到营帐中赶紧写信。为了防止这土豆真的还没传入中国,杨帆在信的最后加上了个英文“otato”,确保利玛窦那些人可以看懂。
不过转念一想,利玛窦几个传教士大多都来自荷兰、意大利,也不知道那时候英语流通开没,但也管不了那么多了,写完信便交给一直在营帐外等候的祖润泽。
“杨子,土豆那玩意好吃吗”祖润泽和杨帆差不多大,自从那晚听了杨帆那个计划后,便整天屁颠屁颠地跟着杨帆,副将也不当了,跑到杨帆那个小分队中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