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操:“好。以后我们再比试。终生为挚友终生为敌手。”
顾之大笑。连声道:“好好。终生挚友终生敌手。”
因为徐要赶去武陵郡赴任。所以顾之徐这次只在陈家坞小住了三日便告辞西行。陈操之从徐那里的知超的叔父徐兖二州刺史于正月上旬病故。朝廷旋即任命东阳太守范汪都督徐兖青冀幽五州诸军事。兼徐,二州刺史。范汪属口氏一派。曾任超祖父鉴的吏。朝廷委范汪以重任。同样也是为了牵制桓温
让陈操之奇怪的是。高平氏除了超之外。都与桓温不睦。
超以西府参军的份代表大司南郡公桓温加建康太极殿新年元旦朝会。正月初三。谱牒司令史贾之去清溪拜访超。便说起在去年四月在陈操那里看到的那封署名“英台”的书帖。又说了自己疑惑
超大感惊讶。凤目微眯。嘴角含笑。轻下髯。沉吟久之。开口道:“之兄猜测不会错。个英台就是谢道。世人皆知谢安石好丝竹音律。却知其女谢更是痴迷音律。谢玄曾对我说他化名祝英亭去吴郡游学。就是为了欣赏陈操之的竖笛。现在看来。痴迷陈操之竖笛曲的不是谢玄而是其姊谢道。那谢道易而与陈操之同学。江左卫陈操之可不是浪虚名的。谢道心生爱慕也不稀奇。难怪她以辞锋挫折王凝之。至今不肯言婚事。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超接连说了好几“原来如此”。笑容可掬。对贾弼之道:“陆纳之女是明恋陈操之谢氏女郎是暗恋陈操之。这真是本朝第一风流韵事啊。太有趣了”
贾弼之道:“嘉宾兄。此事非同小可啊。传出去就是轩然大波。只怕会在南北士族间造成大纠纷。陈操之更是会成为南北士族之共敌。他以后如何还能入仕”
超眼睛眯起道:“祸兮福所倚。阂大为有利不过暂不要口风。我要向大司马禀后。”
贾之目瞪口呆。这事都要惊动温了。不免暗暗后悔多嘴。担心日后引火上身。
六十、山雨欲来风满楼
嘉之乱,中原大族拥部曲南渡,在江左求田问舍,与颇多:,而零散的流民,却没有多少可供选择停驻之处的余地,他们在胡骑追逼下节节南行,他们资财匮乏、人力寡弱,只是想找一个接近北土的地方停留,以便有朝一日重返故园,而京口、晋陵正是这样一个理想之地
京口、晋陵一带在西晋年间还是莽莽、贫瘠荒凉之地,地广人稀,三吴士族也未在这里建庄园田舍,所以京口、晋陵就成了北地流民聚居之地,这其中就有高平氏一族,超祖父鉴便是流民帅,德高望重、部曲众多,在京口一带势力强横,因平定王敦之乱有功,官拜大司空,高平氏也由此一跃而成一等士族。
王导欲与氏交好,交好的最佳途径便是联姻,鉴有女名璇,才貌双全,而王导适龄子侄有五、六人之多,王导便请鉴来府上选婿,琅琊王氏诸郎君,都慕璇之名,闻鉴来选婿,便各自打扮得衣冠楚楚、神态矜持,或吟诗、或独啸、或执笔草书、或临窗抚琴,唯有一少年郎坦腹卧东床,好象根本不知道有选婿这回事,鉴一一看来,那么多展示才艺的王氏子弟他都没看上,却说那坦腹高卧的郎君乃佳婿也,王导跟过来一看,坦腹者乃是他侄子王羲之
超原打算过了正月十五便回姑孰西府叔父昙去世的消息传来,他只好去乌衣巷王羲之府第接了姑母璇与堂妹道茂一道回京口奔丧,道茂便是昙之女,因受姑母璇喜爱自幼便在乌衣巷王宅长大,今年十九岁,比璇幼子王献之长一岁,与王献之青梅竹马、一起长大,璇已把这个侄女当作她的儿媳妇了,所谓亲上加亲。
心高气傲的璇对没能把谢安侄女谢道娶过门耿耿于怀她育有七子一女,长子、六子病夭,三子王涣之、四子王肃之俱已成婚次子王凝之年二十九岁了,却至今未娶,这其中有个缘故
王羲之任会稽内史时,璇常与东山谢氏女眷往来其喜爱谢奕之女谢道,想让儿子王凝之娶谢道,王凝之行冠礼之时,谢道才十岁,璇命儿子王凝之等谢道长成然后娶之,王凝之就奉母命一直等着等到前年,王凝之二十七岁了高门子弟二十七岁还未婚娶的实在罕见,本来谢道十三岁那年璇是想让儿子王凝之与谢道先订婚的,无奈谢尚、谢奕先后去世道连续守孝,直到升平二年末才除服,所以升平三年五月,璇便命次子王凝之、五子王徽之一道赴会稽东山,仿其父鉴当年为她选婿故事,任谢道在王凝之、王徽之兄弟当中择一人为婿,璇自然以为谢安会代侄女选王凝之的,王凝之可是等了这么多年了,就算谢道没看上稍显迂执的王凝之,那就由风流俊赏、驰名江左的王徽之娶谢道也一样,总之谢道一定要做琅琊王氏的媳妇
璇怎么也没想到她两个优秀的儿子都没被谢道看上,谢道自恃能言善辩,隔着屏风与凝之、徽之论玄辩难,驳得凝之、徽之哑口无言,而且言语间颇多尖刻之语,此事传到建康,也就有了“逸少二子,不如谢氏一女”的说法,王羲之对此是一笑了之,璇却很不平,虽然谢安把他另一个侄女许配给了王凝之,璇负气想拒绝这门婚事,因王羲之与谢安关系甚好,而且儿子凝之也是老大蹉跎了,璇只得作罢,迎娶谢据之女过门与凝之完婚,谢据女亦才貌不俗,但璇对谢道没看上她儿子依然不忿,回京口途中还对侄儿超提起此事,说道:“那谢道今年也已十九岁了,与道茂同龄,老妇倒要看看,谢道最终嫁的夫君是哪一位”
超心道:“论才貌,姑母五个儿子只有献之与陈操之不相上下,不过献之是要娶道茂的。”又想:“若让姑母知道她两个儿子是输给了钱唐陈操之,会很生气吧,哈哈,陈操之,你可把我姑母给得罪了”
却听姑母璇道:“下回让献之去参加谢府雅集,论书法、赛音律、论道谈玄,把谢道赢得心服口服,然后扬长而去”
超冷汗。
四月。桓温以其弟桓豁督中七郡诸军事。兼新野、义城二郡太守。将兵取许昌。破燕将慕容尘。桓氏家族因北伐屡建功勋而显达。其余氏、殷氏都是因为北伐中失败而家道中落。
五月。穆帝司马聃驾崩。年仅十九岁。司马聃无嗣。皇太后褚蒜子令曰:“琅琊王。中兴正统。义望情地。莫与为
以王奉大统。”会稽王、大司徒司马昱率百官备法第。同月庚申日。司马即皇帝位。大赦。
琅琊王司马是穆帝司马聃地堂兄。比司马聃长二岁。喜黄老之术。命道求长生不老药。为琅琊王时就曾征召葛洪。葛洪不至。
东晋皇帝短命、无能、昏庸地多。哪里还有其先祖司马懿、司马昭地雄姿风气传言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并非琅琊王司马觐之子。而是琅琊王妃夏侯光姬与一个姓牛地小吏私通所生。也就是说东晋皇帝已经不是司马懿地血脉。传言无据。但东晋皇帝懦弱无能是出了名地。晋元帝司马睿是开国之君。新年正会时。却邀丞相王导与他共登御床。王导固辞。司马睿却硬要拉王导一起坐。王导说:“使太阳与万物同晖。臣下何以瞻仰”御床同坐虽有司马睿权术示恩之意。但也可以说司马睿骨子里有着莫名其妙地自卑
钱唐僻远,陈操之穆帝驾崩、新君即位的消息已经是七月底了,刚从县上得知这一消息,刘尚值的仆人也远道从建康送信来了。
刘尚值信中写道,他已在建康安身,在陆尚书官署做记室书佐,颇为适意,四月初他曾去乌衣巷访谢玄,谢玄见了他殊无喜悦之色,虽不能说淡,但肯定谈不上热情,看来这个祝英亭依然眼高于顶,只认陈操之一人的,但四月间某日谢玄表兄祝英台来访,却又毫无昔日骄气,与他谈了一个时辰才离去,只问陈操之的事,巨细不遗,祝英台什么都想知道,差不多两年不见,祝英台变化不大,依旧敷粉香,以前就瘦,现在似乎更瘦了,问其娶妻未,笑而不答
刘尚值又道,谢在桓温西府委曲求全,京中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