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551(1 / 2)

有针对性的训练一批操作员”

“其次就是发动机”

“发动机”巴西勒说:“将军,我并不认为发动机有什么问题,虽然它很粗糙,但飞弹是一次性武器,我们只要求它在飞行的几十分钟里不会出问题就足够了”

巴西勒说的当然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接着它就会随着飞弹一起炸成碎片了。

“但它在发射前需要将近一小时的加注燃料时间”张弛说:“而且这燃料还很不稳定,飞弹随时都会在飞往目标时因为某个意外而爆炸要知道我们是要将其投入战场,瞬息万变的战场,在某些情况下我们的确有很多的准备时间,那么这种飞弹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某些时候我们需要马上用到它,而且长时间在战斗准备状态随时发射,我们没有一小时加注燃料的时间”

“可是我们该怎么做”有人问:“用其它燃料吗”

“当然”张弛回答:“甚至可以考虑其它形态的燃料,比如固体燃料”

“固体燃料”闻言巴西勒不由一阵错愕,这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天方夜谈。

“为什么不行呢”张弛回答:“中国人在一千多年前发明的火箭就是用燃烧火药使它飞行,同样的道理你们要做的就是找到一种固体粉末在燃烧室内燃烧然后推进飞弹飞行”

巴西勒不由张着嘴巴半天也合不拢,虽然这听起来很“奇怪”,但似乎的确可行。

第八百八十七章固体燃料二

其实张弛想要固体燃料的“飞弹”不仅仅是因为他对巴西勒等人所说的那些原因。

实际上液体燃料和固体燃料是各有好处的。

液体燃料虽然有加注耗时、更危险等缺点,但优点却是同样体积的燃料能释放的能量要比固体燃料多得多,而且更经济、更便宜推力还更大,这就意味着使用液体燃料可以携带更大、更重的弹头同时也能飞得更远,这显然是比较适合远程导弹的。

固体燃料则恰恰与液体燃料相反。

但固体燃料在导弹上的应用却是极其重要的,原因是导弹这玩意很多时候是需要挂载在战机或是军舰,甚至还可以由单兵携带的这些导弹如果是使用液体燃料也就是在要发射前才加注燃料的,那显然不现实。

德国在世界大战末期的时候也的确是把v1导弹给带到轰炸机上想用轰炸机发射从这一点来看德国人的创新能力还是很强的。

不过这个计划却给德国人留下惨痛的教训,原因就是因为液体燃料的问题。

就像之前所说的,液体燃料极不稳定,而且还有腐蚀性及剧毒,将其加注在飞弹内时间一长很容易就会发生各种原因不明的事故。

另一方面,因为在轰炸机飞行时无法为“飞弹”加注燃料,于是只能在轰炸机起飞前先行加注燃料之后再挂载在轰炸机上。

接着,在轰炸机起飞及发射“飞弹”时就发生一系列的问题,有些“飞弹”甚至在轰炸机刚离开跑道时就爆炸。

结果德国人用这种方式只发射出了一百多枚“飞弹”却损失了七十余架的轰炸机几乎可以说每发射两枚“飞弹”就损失一架轰炸机。

德国人最后也没能找到解决的办法,于是只能终止这个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的计划。

其实,如果只要把这个不稳定的液体燃料换成固体燃料就可以了。

“当然,我们还得把飞弹小型化”张弛说:“有时我们可以考虑不需要这么远的射程两百公里,更多时候只需要几十公里就可以了,战斗部也不需要那么多的装药,这样就可以减少燃料和炸药,将其尽量简化,于是达到方便运输的目的还有你们为什么不将发射架装在车上甚至将飞弹、发射架和汽车整合为一体,并且在汽车上加装控制设备,这样不但方便运输,还可以省去大量的准备时间”

一众科学家们听着个个都目瞪口呆,他们简直就不敢相信这些都是张弛随口说出来的。

同时他们也难掩心里的尴尬之色亏他们还是科学家,一天到晚研究的就是这些玩意,可是研究来研究去,却是谁都没有想到张弛刚才所说的那些既简单又实用的方法。

“就先说这么多吧”张弛拿过面前的茶杯喝了一口水:“往这些方向发展,该有你们忙一段时间了吧”

这就是张弛的方式,只告诉他们研发方向事实上张弛也只能告诉他们研发方向,因为他知道这些方向肯定是正确的,现代的导弹就是这样子,而那些导弹就是无数科学家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吸取教训的结果。

比如从液体燃料到固体燃料的发展德国人的尝试就不说了,之后的科学家还千方百计的思考着怎么让液体燃料更稳定、更易储存等等,折腾了许久才发现都是在做无用功,最后固体燃料才千呼万唤始出来。

张弛告诉巴西勒等人这些方向,就意味着他们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同时也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将军”巴西勒都有些被张弛刚才所说的那些话给吓着了,他迟疑着说道:“听你的口气似乎还有其它的意见”

“当然”张弛回答:“比如,我们为什么不用这种飞弹担任侦察任务呢我们需要做的只是为它配上一个更好的发动机,把战斗部改为分辩率更高的相机或是摄像机,就变成了一个很好的侦察机,它甚至可以为飞弹的作战提供十分可靠的情报,比如飞弹途经的地形,还有飞弹是否命中目标等等”

巴西勒一边听着一边感慨的点头:“说得对,这样一来,飞弹的命中率就会得到很大飞跃,同时我们又不需要让飞行员去冒险”

“是的”张弛说:“更重要的还是,它因为体积小很难被敌人发现,如果燃料带得足够多的话还可以长时间在空中作业,飞行员则无法长时间执行这么高强度的任务”

听到这里,巴西勒等科学家们都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

其实张弛还有很多想法,比如将雷达技术与“飞弹”结合起来,就可以做到真正意义的“导弹”。

只不过张弛却知道此时的雷达技术还不成熟它还没有实现小型化,体积和重量都十分庞大,连加装在飞机、战机上都十分困难,就更不用说飞弹了。

另一方面,张弛也不想一古脑儿的说太多让这些科学家接受不了。

这说起来有些讽刺,科学家接受不了

不过事实也的确如此,此时的张弛可不仅仅是张弛,他代表着现代科研成果的结晶。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