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知青下乡(1 / 2)

张慧娘家人的话题多以外孙为主,高如琼的娘家人则是以胡军为主。

胡家人在中间两边都夸。

第一次见面的俩家外戚在胡家人的调和下,倒也时不时的夸奖一下对方的喜事儿。

干完饭,胡林一家就人群里看着张慧的孩子抓周。

张慧的孩子抓了一支笔,胡春生给孩子额头点了红。

张慧的父母给孩子封了红包,说了些祝福的话。

傍晚,一家人又热热闹闹的吃了晚饭。

众人离去后,胡家这才稍显安静下来。

?胡林一家人回家时,胡军送着出了门。

出了门,胡军这才对胡孝义和李爱花道:“叔叔婶儿,我能单独和胡林说几句话吗?”

胡林诧异。

李爱花下意识的看向胡林,让她自己拿主意。

胡孝义想到胡军学习这么好,贱丫说他说话,见着这么优秀的堂弟,说不定能激起她想读书的想法,当即就同意了。

李爱花见胡林没有反对,这才跟胡孝义往前边走去。

看着他们走远了些,胡军才看向胡林,“我考上京城的大学了。”

这几天,他收到了很多人的祝福和贺喜。

唯独没有胡林的。

胡林没想到胡军拦下她就为了说这个。

敷衍的回了句,“恭喜啊。”

胡军笑了笑,锋利的眉眼都柔和不少,“那我在京城等你。”

听到这话,胡林这才正眼看了眼胡军,“你能留下来再说吧。”

“我会的。”

胡军回答得很坚定,他对自己很有信心。

胡林没搭话,转身离开。

胡军站在原地看着胡林离开的背影。

在他眼里:

今天的夕阳很美,橙红的火烧云下,日落把胡林的影子拉得老长。

月底,胡军坐上去京城的公共汽车,小河村的农忙也开始了。

胡林和李爱花忙得不可开交。

两个月后,农忙要结束时,村里的牛车拉了一批奇怪的人回来。

个个都收拾干净,看着白白嫩嫩的。

那双手一看就是握笔的。

而这样的人有十个。

这些人要么穿着列宁装,要么是中山装,要么是旧式斜襟大褂。

男的的头发都做了造型,用摩丝固定。

女的不是两大辫子放肩膀,辫子末尾打着蝴蝶结。

就是一头利落的短发,一边别在耳后,露出白嫩的耳朵和小巧的耳环。

这些人唯一相同的就是,脚边都放着行李箱。

他们或好奇,或烦躁,或麻木的坐在牛车上。

和牛车上的农民看起来非常割裂。

一边朴素得没眼看,一边绝对吸睛的时尚潮儿。

简直就是两个世界的人。

今早,杨井按照惯例去县城里开会。

开完会就领了十个人急匆匆地去找了在城门口等村民的杨老,把人拉了回来。

一路上,杨井都在想接下来怎么开展工作。

这群人都是知识分子,在校大学生。

来下乡插队,接受再教育的。

他们有个统一的名字,叫知青。

可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要怎么把他们安排到村民家里去。

这样的事儿,破天荒的头一遭。

莫名其妙的让一陌生人长期住家里,还同吃同住,谁愿意嘛!

这次的工作也太难办咯!

回到村儿,杨井下了自行车,就带着人往自家去。

一群青年浩浩荡荡的跟着杨井走。

在村民的眼中,简直就像是在看一场时装走秀。

看到的村民都赶紧回家去把这个八卦分享了。

简直不吐不快!

临近中午,杨家也的午饭也差不多做好了。

杨井带着这些人进屋,把许翠找过来,两人合伙拿了板凳出来,让这些知青们坐。

许翠满心疑惑,看着这些城里人,给他们倒了凉白开。

杨井招呼他们“别拘谨,就像在自己家一样”,客套完后,拉着许翠去了厨房。

让媳妇儿赶紧又做一顿,让这十个知青吃的午饭。

杨井简单的跟许翠解释了后,又赶紧推着自行车去村上办公室拿了大喇叭出来,骑着自行车沿路用大喇叭通知小河村的所有村民,一点开会。

村里的大喇叭声音很大,老旧又嘈杂。

这让那些坐在村长家院子里的知青们都皱了眉。

因为他们听不懂杨井讲的本地话。

不知道内容,喇叭声音又很刺耳。

这很干扰他们本就不好的心情。

但他们也只能忍着。

同在家准备吃午饭的胡林一家也听到了喇叭讲的内容。

李爱花把最后一个菜端上桌,坐下吃饭,“咋又开大会?前两年不是才开过。”

“吃了饭过去瞅瞅不就知道了。”

胡孝义添了一碗白米饭,开始干饭。

“快吃吧,我们走过去要好久。”

胡林笑了笑,没解释。

三人花了十来分钟吃完饭,匆匆地往村头赶去。

他们住得远,是最后一批到的。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