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正轩率匠研火炮,诸生勤工助校劳(1 / 2)

火器排的镖师们训练得格外用心,他们深知肩负的重任,每次射击练习都全神贯注,力求弹无虚发。而使用燧发枪的镖师们也不甘示弱,他们苦练点火技巧、射击稳定性,力求在实践中发挥出最大威力。

刘正轩还抽空奔赴钢铁厂。一到钢铁厂,便与钢铁厂厂长刘为浩等人会合。刘为浩及其团队在钢铁锻造工艺上造诣越来越精湛,刘正轩与他们一同投入到火炮的研制工作中。近期,刚和那些代理商们签订很多业务,资金充裕起来,终于有钱打造铜炮了。

刘正轩亲自参与设计图纸,与工匠们探讨工艺细节,力求打造出威力强大、性能稳定的铜炮。他拿着图纸,在车间里与刘为浩等人围坐一圈,手指沿着线条比划,口中不停解说:“这炮筒的管壁厚度需精准把控,过薄则承压力不足,易炸膛;过厚又会增加重量,影响机动性。依我估算,此处以三寸为宜,既能保证强度,又不至于拖累行军。”

刘为浩频频点头,眼神中满是对刘正轩专业的钦佩,随即招来几位经验丰富的铁匠,依照指示开始忙碌。

熔炉旁,火光熊熊,铁匠们抡起大锤,一下又一下有节奏地捶打着烧得通红的铜坯,火星四溅。刘正轩目不转睛地盯着,不时提醒:“捶打要均匀,用力需一致,这样才能保证炮身质地均匀,无薄弱环节。”一位年轻铁匠额头上豆大的汗珠滚落,却不敢有丝毫懈怠,手中大锤挥舞得愈发有力。

在打造炮膛的关键环节,刘正轩更是亲自上手示范。他拿起特制的工具,小心翼翼地雕琢膛线,动作娴熟而精准,边做边讲解:“这膛线的作用至关重要,能赋予炮弹旋转力,使其飞行更稳定、射程更远、精度更高。每一道线槽的深度、间距都关乎火炮性能,丝毫差错不得。”

刘为浩和其他铁匠们围在一旁,聚精会神地学习,手中还不时比划着,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经过数日没日没夜的奋战,第一门铜炮的雏形渐渐显现。刘正轩又组织众人进行严格的检测,从炮身的硬度、韧性,到膛线的精度,再到各部件的契合度,逐一排查问题。

与此同时,火药的研发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刘正轩深知,优质的火药是铜炮发挥威力的关键,于是他又马不停蹄地来到杨云清师徒所在的兵工厂。这兵工厂于村里后山一处隐蔽之地,四周戒备森严,毕竟火药研发,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

在兵工厂内,杨云清师徒二人全神贯注地忙碌着。杨云清手中拿着天秤,仔细称量着各种原料,口中念念有词:“这硝石、硫磺、木炭的比例,可是火药威力的关键,一丝一毫都偏差不得。”徒弟吴海阳在一旁认真记录数据,不时点头应和。

制成一批火药样本后,便是紧张的测试环节。他们来到空旷的试验场地,四周戒备森严,以防意外。

刘正轩指挥着众人设置好测试装置,将火药装填进特制的容器,连接上测量仪器。“大家往后退,保持安全距离。”他高声喊道,眼神中透着谨慎。随着引线点燃,“轰”的一声巨响,火光冲天,地面都微微震颤。刘正轩紧盯着仪器数据,眉头微皱,片刻后说道:“威力尚可,但爆炸的冲击力还不够集中,我们得调整配方,再试。”

杨云清师徒二人没有丝毫气馁,立刻根据反馈投入新一轮的研制。就这样,经过反复试验、调整,无数次在失败与改进中循环,火药的性能终于达到了理想状态。当用新火药装填的炮弹试射时,炮弹如离弦之箭呼啸而出,落地爆炸掀起的尘土更高、威力更大,精准度也显着提升。

入学后,寒门子弟萧牧之果断地选择了去村头作坊切锯木头,为学院的澡堂供应木材。每日课业之余,他便扛起斧头和锯子走向山林,精心挑选合适的树木进行砍伐。虽说劳作艰辛,双手时常磨出血泡,可一想到能挣得学费,继续追逐知识的梦想,他便咬咬牙坚持了下来。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