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羲之璿女结良缘,书圣郗氏共百年(2 / 2)

刘正轩微微颔首,大手一挥:“让他们皆去刘府。”孙士逸领命,带着镖师们与刘正轩辞别后,转身朝西郊厂区行去。

刘正轩则返回自家府邸,刚进院门便让管家寻刘忠前来。刘忠匆忙赶到,刘正轩将画好的木桶图纸交予他,吩咐其找人帮忙制作足浴木桶,刘忠望着图纸,眼中满是惊叹:“二少爷,此设计甚是精巧,小的定当不辱使命。”

午饭过后,十个镖师的男眷陆续抵达刘府。刘正轩早有安排,唤来家中的绣娘,为这些年轻后生量体裁衣。一时间,刘府内热闹非凡,绣娘边量边与男眷们打趣:“你们可真是好福分,这般年纪每月便能得一两银子。”年轻人们则红着脸回应。

待衣服之事安排妥当,刘正轩便开始亲自教授这些男眷如何为客人洗脚、按摩腿部、肩部和背部。在晋朝,男女授受不亲,这洗脚按摩的活计自然不能让女眷操持,而这些年轻男眷,年轻力壮、领悟力强,又对刘正轩满心尊崇,加之刘正轩给出的工钱丰厚,一个个学起来格外用心,不多时便掌握了技巧。

这几日,刘正轩全身心投入到对这些技师的培训中,期间还不时鼓励:“好好学,日后必有你们的好处。”

而这一日,更是整个洛阳城翘首以盼的大喜日子——王羲之和郗璿完婚。然王羲之父亲失踪多年,家中大小事务略显杂乱。清晨,王家竭力忙碌起来,为迎亲做准备。

只见那聘礼,奢华无比。一箱箱精美的绸缎,色泽明艳,宛如天边绚丽的彩霞,每一匹皆绣着精妙的图案,有龙凤呈祥、花开富贵,尽显王家的富贵荣华与对这门婚事的重视。

王家的一位长辈拿起一匹绸缎,向周围人展示:“瞧瞧这绣工,着实难得啊。”众人纷纷点头称是。金器银器于阳光下闪耀着璀璨光芒,金制的凤钗、手镯,银制的酒具、摆件,工艺精湛绝伦,无一不彰显着王家的雄厚财力。还有那珍稀的古玩字画,每一幅皆价值连城,让旁人观之无不惊叹。

一位文人模样的宾客望着字画,赞叹道:“王家真是用心,这些字画皆是世间珍品啊。”

迎亲队伍更是壮观非凡,高头大马披红挂彩,马头上的缨络在微风中摇曳生姿。新郎王羲之身着华丽喜服,头戴乌纱帽,帽上镶嵌的美玉温润有泽,他骑在最前面的骏马上,面带微笑,眼中满是对新婚的憧憬期待。队伍中,吹鼓手们鼓足力气,吹奏着欢快喜庆的乐曲,那悠扬的乐声在洛阳城的大街小巷回荡,引得百姓们纷纷涌上街头观望。

街边的百姓们议论纷纷,一位老者笑着说:“这王羲之一表人才,郗家小姐亦是才貌双全,真是天作之合。”

来到郗家,大门紧闭,王家迎亲之人高喊着吉祥话语,递上红包。门内的郗家女眷们嬉笑逗趣,故意刁难一番后,才缓缓开启大门。

郗璿身着凤冠霞帔,红盖头下的面容娇艳如花,在喜娘的搀扶下,缓缓走出家门。王羲之迎上前去,与郗璿一同拜别母亲。郗母眼中含泪,郗鉴拉着王羲之的手叮嘱:“吾儿,定要善待璿儿。”

王羲之郑重承诺:“岳父大人放心,小婿必不负璿儿。”

迎亲队伍一路吹吹打打,回到王家。王家早已张灯结彩,大红的灯笼挂满庭院,喜字贴满门窗。

这时,骠骑将军王导派人来王家送贺礼,并且此人留下来主持仪式。在众人的簇拥下,王羲之与郗璿来到正堂,开始拜堂仪式。

“一拜天地!”随着来人高喊,二人面向天地,庄重拜下,周围宾客齐声喝彩。

“二拜高堂!”二人转身,向王家仅有的长辈行礼,长辈笑着扶起二人,欣慰说道:“今日吾儿成婚,实乃大喜。”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