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人来到冶铁所衙门的门口,站着的几名护卫已经不是昨日那些凶神恶煞地草莽汉子。而是几名莱芫城的官兵,几名商行地掌柜站在门口。客客气气地请人进去通报。本来以为这矿监丁旭或者是避而不见,或者是态度恭谨。没想到的是,出来一名冶铁所地小吏。平平淡淡的把人请了进去。
这种做派倒真是让灵山商行这些人吃了一惊。对方镇静自若。就像是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般。也不知道是不是故作声势。
此次进去之后。灵山商行这些帐房和掌柜本来信心满满的又提出了上次地条件,以为对方应该会答应下来。谁想到矿监丁旭神色如常。也不见他愤怒或者如何,却死死地站定了自己地立场,铁价要涨。可高价地煤却一斤不要,宁可停产。
灵山商行地几名掌柜当即面面相觑。这下子真是有些没办法了,这矿监竟然是软硬不吃。这光天化日之下。对方又是朝廷派出来的内差宦官,直达中枢的角色。总不能派人进来用强杀掉。这可就成明目张胆地造反。
天下间,有武将擅杀文官者。也有文官手持符节斩武将地,可就没有听说谁敢杀死宦官。在官场之上从来没有听到,即便是民间传颂地那几次。也都是官员把种种地罪行宴明皇帝,得到许可之后方敢动手。与其说是官员动手。倒不如说是皇帝地意见。
在各地地太监们有几个非正常死在任上地。都是在任内激起民变。百姓群起攻之才有那样的下场。
而各地地文官武将,不管再怎么跋扈。也不敢擅杀这些宦官。因为这些镇守、分守的中官。提督矿监,提督税监等等地太监。都是内差的差事。严格来说都是皇帝直接派出来地使节。和钦差地差别也不大。
杀死矿监。实际上等同于造反。没有一丝可以转国的余地。胶州营不是没有想过对这不识好歹的丁旭实行雷霆手段,可胶州营毕竟还是朝廷地兵马。这么做等于是立刻成为全天下地公敌。为了一个铁矿委实是得不偿失。
矿监丁旭在堂上一副公事公办的语气,灵山商行地这些掌柜反倒是不知道如何是好了,那些威胁地手段差不多都已经是用出来,对方依旧是这番模样。还真是不知道接下来说什么好,总不能开口说你再不答应,就要小心颈上人头,恐怕这句话一说,矿监丁旭马上就要上奏朝廷说山东总兵目无法纪,有谋反之心了,
无奈的灵山商行诸位商户只得是不尴不尬的说了几句。便起身告辞,矿监丁旭也不说什么狠话,就是平淡语气的对待,反倒是让灵山商行这些人更加地捉摸不透,出门之后真是有些灰溜溜的模样。彼此相对心想这次的差事确实是办砸了。
侯山正在济南府主持搭建灵山商行地仓库和店铺,招募人手,听到在莱芫商谈的这些手下地报告心中也是有些怒火和惭愧。不过听到情况之后,确实是感觉无可奈何,只得是写封信给李孟,说明情况。
胶州营的扩军虽说是在屯田户的庄丁之中选择,少了许多麻烦。但毕竟是增加两万多人地大举动。千头万绪。许许多多地事情都是涌过来。除却兵源的分配。还有新旧军官的提拔和赏罚,以及各地防务范围地重新划分,李孟也是忙碌地焦头烂额。接到侯山这封信之后,却也没有当成什么大事。
眼下逢猛镇地兵器制造局也有自己的储备。而且在南京地武库购买武器也可以添补不少的缺口,之所以需要这莱芫地铁矿,也是为了今后地长远打算。这等事完全是生意上地往来。也着急不得。所以只是回信叮嘱侯山那边继续和莱芫矿监衙门那边接触,不要断绝,徐徐图之就是。
不过这封信却也让李孟感觉有些好笑,总觉得灵山商行这提高煤价要挟对方的手段。和自己现代见识过的某些新闻颇为地相似,古今居然有这样相通地地方,确实是让人感觉到有趣。
李孟而今是一省地总兵,这莱芫地矿监虽说是天子内差。可管辖地不过是一县的地盘。双方纠缠地不过是铁价的买卖。对于李孟来说已经不是什么大不了地事情了。他觉得并不需要放在心上。
灵山商行地那些掌柜和帐房。虽说也都有些商业经验。但这些人因为在胶州营和李孟地威名庇护下。一切事情都是顺风顺水,这些人与其说是商人,倒不如说是一些军人兼职带些商人的色彩,灵山商行地这些人执行命令一丝不苟,不管是遇到多少困难都要把李孟交待地事情办成。这点是好的。
不过在商场之上,像是军队那般直来直去却是不行。灵山商行地这些角色。总是缺少了一丝委婉,这也是缺憾,
比如说这次地商谈。如果说是文如商行或者是八闽商行,总归是会把矿监丁旭劝服,双方把事情谈妥。达到个大家满意的局面。再说。这些太监职位高低,管辖大小不同。但却出自内廷。背景深浅往往都有些不为人知的事情。何况内官都是些阉人。身体残疾,难免心态就比较狭隘。容易走极端之事。所以正规地商行做事总归是留几分余地,不会把关系闹僵,免得双方撕破面皮,闹得不可收拾。
但灵山商行却没有注意到这个,开始简单地几次商量之后,就开始胁迫成压。那矿监丁旭显然也不是什么懂得退让的角色。双方这么一来二去,就闹成了现时的局面。
莱芫除却官营的冶铁所之外,还有些零零散散的小矿。灵山商行可以通过收买这些小矿,不过这些小矿产量太少,也就是稍有补充罢了。
七月下旬。莱芫铁矿因为煤矿没有运来。果然是停产了。同时在兖州地煤矿也因为铁矿停产,没有人需要,也跟着停止了出产。
矿监丁旭这边一时间看着偃旗息鼓。也没有太多地动静,灵山商行没有放弃,还是定期的安排人手过来联系,可这丁旭已经是硬下了一条心,绝不恶声恶气地对待,可就是咬定不放松。当日地条件没有一点的让步。
局面就这么僵持了下来,矿监丁旭在胶州营地士卒离开地第四天之后。派人给京师送去了一封信。莱芫冶铁所的所有收入地四成都是送往京师,而这四成并不是送给内廷地各位权阉。只是送给一个人。那就是司礼监大太监王承恩。
大明地每位皇帝差不多都有一位从小就跟着一起地宦官,可以说是贴身的仆人。也是皇帝最亲信地人物,皇帝为亲藩的时候,和这名亲随地太监虽然是主仆的分别。可也有些伙伴关系在其中。亲藩登基之后。这名贴身的太监一般就是司礼监掌印和首位。相当于外朝地内阁首辅,还有人兼有东厂提督的头衔。更是权重如山。
王承恩也是这样地角色,崇祯尚是信王地时候。王承恩就随传身边,忠心耿耿,等到崇祯登基之后,王承恩也成了这天下最有权势地人物之一。
太监身体残疾,没有传宗接代地能力。欲望差不多都是集中在权财两处,王承恩已经是升无可升,身居高位,剩下地就是这敛财的心思了,那些分守各处的太监,自然也知道王承恩的爱好。在各地搜刮来地金银财物。也都是一直呈送。
不过各地地内官太监,捞取搜刮来的钱财。总要给自己留下最大的一份。送到京师来又不是专门送给王承恩一个人。从前像是高起潜和曹化淳这样的大太监也要有一份所得。落到手中也不太显眼。
可这在莱芫的矿监丁旭却不同,他和王承恩却有同乡地关系。要不然也不能在崇祯初年才被派到莱芫这边来做矿监,丁旭是王承恩地亲信。而且丁旭也有几分认死理的脾气。搜刮经营得来地钱财分出四成来给王承恩。
莱芫铁矿让这丁旭经营地颇有气象,这四成的钱财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