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后,刚刚晋升为监察御史的韩愈便遭遇了关中大旱。看着灾民流离失所,饿殍遍野,而身为京兆尹的李实却封锁消息,谎称百姓安居乐业。
韩愈义愤填膺,毅然上奏《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揭露真相,为民请命。可他没想到,这一正义之举却反遭诬陷,韩愈被贬为连州阳山县令。
在阳山,韩愈并未因被贬而消沉,他将先进的农耕技术和文化带入当地,促进了当地的文明开化。
然而,韩愈的性格注定了他不会在仕途上一帆风顺。元和十四年,一场信佛狂潮席卷长安城。唐宪宗为求长生不老,大肆供奉佛骨,搞得全国上下乌烟瘴气,耗费大量人力物力。
韩愈对此极为反对,毅然上书《论佛骨表》,直言信佛的皇帝都早死。此举彻底触怒唐宪宗,韩愈险些被处死,好在宰相裴度等人极力求情,他才免于一死,被贬为潮州刺史。
不曾想,韩愈仅用了8个月就把潮州变成了一座文明之城。为了推动当地发展,他甚至拿出自己的俸禄兴办学校,培养人才。
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将最大的江改名为韩江,把他登过的山改名为韩山。直到现在,潮州还有将近4000人的名字里带有“韩”字或者“玉”字。这就是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长庆二年,郑州发生兵变,节度使被杀,朝中官员无人敢前往平乱。此时已经54岁的韩愈再次站了出来。
他单枪匹马深入敌营,面对叛军的刀剑威胁,他毫无惧色,凭借着自己的雄辩和大义凛然,成功说服叛军退兵,化解了一场危机。苏轼曾评价他“勇夺三军之帅”,这是何等的赞誉!
在文学上,韩愈更是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古文运动。
在他之前,文章多注重形式,华而不实。韩愈反对六朝骈体文风,主张复兴秦两汉的散文传统,主张“文以载道”。他的文章质朴无华,气势雄健,自成一家。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写作理论,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苏轼评价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这场运动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文坛,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之所以能够让苏轼、欧阳修这些文学家崇拜,更多的正是因为他做到了横渠四句的下一句:“为往圣继绝学”。
公元824年的冬天,这位一生都在为理想和正义而奋斗的文人在静安里的家中永远地闭上了眼睛,终年57岁。朝廷追赠他为礼部尚书。他的文章和精神,至今仍然激励着无数人。
【他在千古科考第一榜中夺得状元,被誉为千古第一状元,却有很多人没有听说过他的名字#历史#小知识#宋朝】
他是千古第一状元。彼时的科举考试中,有三人成为了唐宋八大家,有9人后来官至宰相,有24人被《宋史》单独列传。
即使是强如苏轼、苏辙,也仅位列前三,而身为状元郎的他,只有一首诗传世。苏轼却直言,论才学,百年无人能望其项背。他的名字甚至很多人听都没听过,他就是千年科举状元之星——张衡。
张衡,字子平,1000年前出生于福建南平。他自幼聪慧,饱读诗书。凭借深厚的学识和卓越的才华,在北宋嘉佑二年的科举中一举夺魁。
这场科举,不仅参加的人数达到了40万之多,其人才济济也是后无来者,堪称人间大家。考官是文豪欧阳修,阅卷老师也都是牛人。
这场考试进士科录取的人只有388人,但这388人里面包括了唐宋八大家之三的苏轼、苏辙、曾巩,程朱理学的创始人程颢和程颐,说出“横渠四句”的张载,还有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干将张璪、曾布、吕惠卿等人。之后更是有9人官至宰相,24人在《宋史》中单独列传。
这也使得这次科举被誉为中国青年科举第一榜。
然而,本次科考的状元张衡在后世却鲜为人知。状元及第后,张衡踏上仕途,出任湖州通判。在这个岗位上,他便展现出与众不同的政治才能和敏锐的洞察力。
他很快发现了财政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其中吃空饷现象尤为严重。他果断建议朝廷清理这些不干事、却享受俸禄的人员,同时加强财政收支的监督审计,提前做好预算编制管理,以增强财政计划的合理性,减轻百姓负担。因此,他也是最早提出财政预算制度的人。
这些建议切中时弊,却也触动了一些既得利益者的奶酪,遭到了朝中权贵的猜忌与排挤。不久后,张衡被排挤出朝堂,先后担任汝州、颍州知州。1068年,张衡出任郑州知州。到任后,他深入民间了解民生疾苦。
他发现袁武经所管辖的闲置土地面积庞大,多达4200顷。这些土地长期荒废,未得到有效利用。张衡深知土地对百姓的重要性,于是上奏朝廷,建议将这些土地重新分配给百姓耕种。
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百姓的土地需求,促进了农业生产,也赢得了朝廷的认可与赞赏。随后,他被召回京城,担任太常寺判官。
1072年,张衡迎来一次特殊的使命——出使辽国。辽国皇帝见他是一介文人,试图在酒宴上让他射箭,以此羞辱他,展现辽国的武力优势。然而,张衡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
他技术精湛,连发连中,令辽国君臣大为震惊,赢得了他们的尊重。在出使期间,张衡还敏锐地察觉到辽国军队松懈、政治斗争激烈的情况。
回国后,他立刻向皇帝奏明,并建议趁机出兵收复燕云地区,增强北宋边防实力。可惜,他的建议未被采纳。
回到朝堂后,张衡依旧秉持着正直敢言的性格。他看到不少学者不懂历史就编撰《历代地系兵载》,与宰相张璪发生了冲突。
面对宰相张璪的反对,他毫不退缩,接连上奏书争辩,甚至直接控告到宋神宗面前。最终,他虽然证明了自己的正确性,但也因此再次被排挤出朝,担任常州知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