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短短十个字就勾勒出塞外大漠的雄浑景象,煞白如霜,弯月似钩,简洁而有力地描绘出边疆的独特风光。
那句“鬼灯如漆点松花”,一下子就营造出阴森恐怖的感觉,不愧是“诗鬼”。
他的诗在当时就很受欢迎,可因为风格太独特,后世虽有许多人尝试模仿,却始终难以企及。
在奉礼郎的岗位上煎熬了三年后,李贺终于不堪忍受,选择了辞官。此后他的生活愈发艰难,身体也越来越差。但即便身处困境,李贺心中的报国之志从未熄灭。
公元815年,淮西叛乱,唐宪宗下令讨伐叛军。重病中的李贺听闻这个消息,强撑着写下“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的豪迈诗句,渴望能奔赴战场,为国立功。只可惜他的身体已无法支撑他实现这个愿望。
公元816年,李贺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年仅27岁的他在贫病交加中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了人世。
纵观李贺的一生,虽充满坎坷与磨难,但他的才华与光芒却无法被掩盖。他用一首首奇瑰的诗歌展现了自己对世界独特的认知,虽命运多舛却笔耕不辍。
在历史的长河中,他留下了属于自己的深刻印记,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永恒闪耀的星辰。
【史上最风流的词人,一辈子有一半的时间是在青楼历史小知识北宋柳永】
他是北宋最风流的文人,一生干得最多的事就是逛青楼。他原本是天纵之才,却四次科举不中。因为一首词,他成了北宋灭亡的幕后推手之一。他一生沦落,去世时一贫如洗,靠众人合资才得以安葬。他就是大宋第一词人、白衣卿相柳永。
说到柳永,就不得不提起苏轼。苏轼是中国最有名的文人之一,人人都仰慕他。但你肯定不知道,大名鼎鼎的苏轼也曾仰慕柳永。不过,有人喜欢他,就会有人讨厌他。李清照就曾批评柳永的词庸俗不堪,格调低下。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说“阴历亲人悲,不做柳永传”。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家族乃是河东柳氏望族,与柳宗元同宗同源。他的父亲柳宜曾经是南唐后主李煜的宠臣,母亲刘氏生于书香世家,擅长诗词歌赋。这样的家庭背景,让柳永自幼便立下读书入仕的志向。他原名柳三变,此名取自《论语》“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饱含着家人对他的期望。
少年柳永才华横溢,聪明好学,堪称别人家的孩子。10岁便能写出精妙的劝学篇章。18岁就通过乡试,准备进京赶考。不过,途经苏杭时,他被苏杭的纸醉金迷和歌舞升平吸引,把科考知识抛诸脑后。柳永这一留便是六年。在此期间,他写下了《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这首词生动描绘了杭州的富庶与秀丽,不仅让他声名大噪,还留下了此词引发金国完颜亮南侵的传说。
公元1008年,柳永终于抵达京师汴京。当时的汴京经济繁荣,柳永又一头扎进了这纸醉金迷的生活,成为当时各大青楼的超级VIP。别人为了备考都在挑灯夜读,他却躺在歌女怀里,好不快哉。1009年春,科举成绩公布,柳永名落孙山。心高气傲的他不但没有反思自身,反而写下《鹤冲天》发牢骚:“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此词虽尽显洒脱,却也因此触怒宋仁宗,为他的仕途埋下隐患。
之后,柳永又三次科考落第。1024年,第四次科考,柳永再次落榜。仁宗亲自批注:“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彻底断了他的科举之路。甚至有官员举荐柳永时,皇上也只是说了“且填词去”。心灰意冷的柳永自此以“奉旨填词柳三变”自称,流连青楼,与歌女们惺惺相惜。也正是这段时间,柳永写下了千古名篇《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首词将离别之苦、不舍之情描绘得入木三分,成为千古传诵的离别佳作。
柳永的词在民间广为流传,有“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说法。他不仅创作丰富,还大胆创新词牌。宋人所用800多个词牌中,100多个由他首创或首次使用。他的词通俗易懂,情感真挚,既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般对爱情的执着,也有“一生心负你千行泪”的深情告白。不过,尽管他的词在民间广受欢迎,但在文人圈却常遭诟病,被贴上“低俗”的标签,难以登上大雅之堂。然而,柳永心中对功名的渴望却从未熄灭。
1034年,仁宗亲政,降低科举门槛,以此照顾多年未中的考生。柳永抓住机会,把“柳三变”这个名字改为“柳永”,参加考试,终于得偿所愿,考中进士,出任余杭县令等职。此时的柳永已年过半百,他不再像以前那样整天沉迷于烟花柳巷,而是勤勤恳恳,关心百姓疾苦,兴修水利,治理灾荒,调整赋税,深受百姓爱戴,在当地吏治中被列入“明官”行列。后来,朝廷本欲破格提拔柳永,他却因献给仁宗的《醉蓬莱》中个别词句触怒皇帝,升迁之事就此泡汤。此后,柳永虽兢兢业业,却始终未能得到重用,一生最大的官职不过是六品的屯田员外郎,因此世人也称他为“柳屯田”。
1053年,68岁的柳永在润州(今江苏镇江)病逝。相传柳永离世后一贫如洗,当地的歌姬们纷纷自发为其吊唁,凑钱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出殡仪式。每年清明节,她们又相约到柳永的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为“吊柳七”或“上柳七坟”。这种风俗一直持续到宋室南渡。不过,还有一种说法是柳永死后是王安石的弟弟帮忙安葬的,真相已不得而知。
柳永一生,前半生流连于青楼之间,以此闻名;后半生沉浮于宦海之中,坎坷难行。但如果可以与柳永对话,我相信他依然会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历史上最深情的诗人,情诗王子却蹉跎一声,后世评价更是褒贬不一历史小知识唐朝】
他是中华第一情圣,是整个唐朝最会写情诗的诗人。就连比他大41岁的白居易都想投胎给他当儿子。可惜他却一生坎坷,儿时丧父,中年丧妻,因为一桩婚事前途尽毁,史书上更是评价他忘恩负义,人品低劣。他就是唐朝最深情的诗人,情诗之王李商隐。
作为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李商隐与李白、李贺齐名,后人称为“三李”,他还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公元813年,李商隐出生于河南郑州的一个小官吏家族。祖上都当过类似县令的九品芝麻小官,而且李商隐还自称与唐高祖李渊同宗。但历经数代,血缘关系早已淡薄。由于爷爷李嗣喜欢商山四皓中有名望的隐士,就给他取名李商隐,字义山。李商隐小时候日子就不好过,不到10岁父亲就去世,家里一下没了顶梁柱,生活陷入困境。